登录
第三方登录
以系统思维谋划好高校“大思政课”的引领与保障体系
湖北日报 2025-10-09 11:12:21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而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将思政课建设提升至治国理政战略全局的新高度。在这一历史方位下,“大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核心载体,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近年来,思政课发展环境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推进,理论武装的广度与深度显著增强。然而,个别高校的“大思政课”建设仍存在着失衡现象。首先是育人格局失衡,部分高校开门办课意识薄弱,社会资源调动能力不足,实践教学存在“重活动、轻引领”的现象,课程思政呈现“硬融入”“表面化”的问题;其次是体系贯通方面出现失衡状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滞后,教材体系与时代发展脱节,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再次是保障支撑存在失衡问题,教师队伍面临“数量与质量双重困境”,评价机制过于偏重知识考核,组织协同与政策供给呈现碎片化特征。破解这些深层次矛盾,迫切需要运用系统思维,重新构建高校“大思政课”的引领机制与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系统观念,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主动识变、求变、应变,强化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摆脱“单点突破”的路径依赖,将“大思政课”置于教育强国、科技自强、人才强基的战略框架之中,构建一个从组织引领到队伍建设,再到政策调试的多维支撑生态系统。

可以说,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引领与保障体系建设,既是回应“时代之问”的一项战略工程,也是彰显“中国之治”的教育实践。唯有以系统思维筑牢保障根基,才能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让党的创新理论如“盐溶于水”般滋润青年的心灵,真正培养出胸怀家国、心系天下的时代新人,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强化政治引领,把稳育人方向之舵

“大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其根本任务在于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高校须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实践逻辑。一方面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程内核,系统阐释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民为邦本”“革故鼎新”等思想精髓,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契合性。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侵袭,需以脱贫攻坚、科技自立自强等“中国之治”的鲜活案例为武器,在古今对照、中西比较中筑牢青年学子的“四个自信”,使理论武装从认知认同升华为价值认同与行为自觉。

“大思政课”要落实政治引领,关键在于压实主体责任。高校应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办学治校整体规划,构建“党委牵头定方向、书记主抓破难题、班子协同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党委书记需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当前要求开展的“学期三个一”行动(开展一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专题研究、讲授一堂示范性精品课程、解决一项关键性难题),推动工作重心下沉。建立“书记直通车”机制实时响应师生诉求。同时,将思政课建设成效作为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学科评估和资源配置的核心指标,以制度刚性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贯穿育人全链条。

“大思政课”要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是政治引领的底线要求。高校须构建“全域布防、全链管控、全员参与”的防控体系。课堂教学领域建立相关机制,对教学内容进行政治把关;学术活动领域实施“一会一报双导师”制度,对涉及重大历史评价的问题正本清源;校园文化领域打造“红色基因景观带”,使校史馆、文化墙成为立体化育人载体。唯有将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贯穿于教书育人各环节,方能使“大思政课”真正成为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坚强堡垒。

强化系统协同,汇聚育人格局之力

“大思政课”要打破育人壁垒,构建立体化协同机制。高校需突破学科、部门与主体间的边界,构建党委统筹的立体化协同机制。在顶层设计层面,建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力量,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跨部门协同育人清单,明确各单位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文化育人等环节的权责分工。以激励机制为核心,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旨在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支持平台,以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育人的内在动力。通过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的双重驱动,促进不同育人主体实现从“物理聚合”向“化学融合”的根本性转变。

“大思政课”要贯通育人链条,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需构建纵向连贯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聚焦于全学段育人生态的系统性优化。高校应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携手,组建由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联合教研共同体,以育人目标的层级化设计为核心,制定分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通过构建“启蒙认知—价值塑造—使命担当”的进阶式培养路径,解决各学段育人目标衔接不畅、内容重复等问题。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教案库、案例库、试题库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跨学段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的常态化机制。这种“目标衔接、内容递进、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模式,方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阶段性育人向终身化培养的转变。

“大思政课”要撬动社会资源,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高校需打破校园边界,构建“家校社政”多元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在政策层面,推动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社会资源参与思政教育的实施细则,明确红色场馆、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主体的权责,形成制度化保障。在实践层面,通过“平台共建、项目共研、师资共育”的合作模式,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例如,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联合企业开发产教融合育人项目,邀请行业精英、劳动模范等担任校外导师,将社会“大课堂”转化为育人“大熔炉”。这种开放式协同机制,使思政教育突破课堂空间限制,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协同”的立体化育人场域。

强化长效保障,夯实育人发展之基

“大思政课”要健全制度支撑,构建科学化治理体系。制度建设是确保“大思政课”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高校应建立从决策到执行再到监督的闭环管理体系,把在实践中积累的协同育人、资源整合等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在顶层设计方面,可制定“大思政课”建设行动计划,明确课程体系、师资配备、资源建设等核心任务的实施路径和责任分工;在资源配置上,建立动态化经费投入机制,按照不低于年度教育经费的一定比例设立思政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项目顺利落地。尤为关键的是构建多元评价机制,采用增值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法,将学生思想成长、社会服务成效等纳入考核指标,大力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导向。例如,通过建立“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社会反馈”的三维评价体系,客观衡量教师的育人实效,引导教师将精力投入到铸魂育人的核心工作中。

“大思政课”要激发创新动能,打造开放式发展生态。创新是“大思政课”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可构建包含政策激励、平台支持、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设立一定额度的“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基金,重点支持虚拟仿真教学、融媒体课程开发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面向校内外团队公开征集思政教育创新项目,并给予配套资源支持。在容错机制建设方面,制定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容错清单,明确探索性失误的认定标准和免责程序,消除教师创新的顾虑。同时,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联合科技企业开发智能思政教育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精准化育人。通过举办“大思政课”创新成果博览会、设立教学创新奖等方式,加速优秀成果的示范推广,形成“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激活力”的良性循环。

“大思政课”要锻造过硬队伍,培育专业化育人力量。师资队伍是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校要构建“分层分类、多维赋能”的教师发展体系。实施“铸魂工程”,通过定期开展政治理论轮训、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研修,强化教师政治素养;建立“双师双能”培养机制,要求思政课教师每学年不少于一定时长的基层挂职锻炼,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教学能力专项培训,推动教师队伍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完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设立“思政名师工作室”,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与学术资源倾斜,打造领军人才培养平台;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老带新、结对帮扶,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建立跨校、跨学科的教师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大思政课”教学工作坊、学术研讨会,促进教师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育人水平,真正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大先生”队伍。

强化效果导向,校准育人评价之标

“大思政课”要树立科学评价观,构建多维评价体系。科学评价观的核心在于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科学评价框架。高校应从认知层面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测评体系,运用科学方法确定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的考核内容;从情感层面可引入标准化心理量表,通过《大学生价值观成熟度问卷》等量化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的培育效果;从行为层面建立“实践档案袋”,系统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的时长与成效。例如,通过整合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网络行为等多源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生成学生思想成长轨迹图,实现对育人成效的精准画像。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毕业生雇主调研、校友回访等方式,从社会视角验证思政教育成果,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公信力。

“大思政课”要注重长远发展,建立追踪反馈机制。学校可构建“全生命周期”育人效果追踪体系,需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毕业生发展数据库。将学生毕业3-5年的职业发展、社会贡献等指标纳入监测范围,通过与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数据对接,动态追踪毕业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基层就业、社会公益等领域的表现。例如,建立人才培养追踪平台,对扎根基层的毕业生开展年度回访,形成包含政策建议、教学改进方案的追踪报告,反向指导思政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改革。同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校友在不同行业形成的“价值传播网络”,量化思政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辐射效应,真正实现从“短期考核”向“长效评估”的转变。

“大思政课”要强化结果运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高校需构建“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将评价结果深度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可推行“绩效预算制”,依据各院系的育人成效分配思政教育专项经费,对排名居前的单位给予一定的经费追加。在干部任用环节,把思政工作成效作为二级学院领导考核的核心指标,明确规定未达考核标准的干部不得晋升。建立类似“红黄牌”的预警制度,对连续两年评价不合格的课程予以停开整改。可设立“思政教育卓越奖”,对育人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职称评审加分、学术交流机会等奖励。同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科评估指标,推动营造“全员重视育人、全力提升质量”的良好氛围。

(作者:程胜军,湖北商贸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冉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