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弘扬三大精神 我的红色记忆”麻城父子跨越72年的骨肉相逢
湖北日报通讯员 周胜辉
很多中国人都记得电影《英雄儿女》中那个“向我开炮”的经典镜头,这位英雄的原型是志愿军步话机员于树昌。于树昌在朝鲜时有个战友叫方金耀,是我们湖北麻城人,今天我来讲一讲方金耀父子跨越72年重逢的故事。
1952年的秋天,时年22岁的麻城县麻溪河村村民方金耀,突然听说县里正在征兵,要去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方金耀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是方家的独子,儿子方汉炳出生才三个月。但现在侵略者都打到家门口来了,他想挺身而出。
方金耀的父母虽然都是朴素的农民,但都深明大义。因为麻城自古以来就有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传统,在民族危亡的每一个关头,麻城人从来就没有缺席,在危急存亡之秋,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挺立在中华民族的最前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大革命时期,一茬茬麻城人父送子,妻送郎,参军闹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贡献了23800多名烈士。现在,新生的共和国又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麻城人肯定要奋勇争先。因此,方金耀的父母虽然心里有万般不舍,但还是慷慨支持儿子的决定,让他报名参军入朝作战。
1953年6月,金城战役打响,方金耀所属的218团具体承担281.2高地反击战。6月24日,218团进入阵地。此时的281.2高地还在韩军手中,方金耀他们的任务就是要从韩军手里夺取这个高地,并牢牢守住它。6月29日,嘹亮的冲锋号终于响起来了,作为机枪手的方金耀最先跃出战壕,战友们在他的火力突击和掩护下,也纷纷向敌人扑了过去。在他们的猛烈打击下,韩军很快就溃不成军,281.2高地成功被方金耀和他的战友们攻占。
但是,敌人显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在6月29日到30日的两天时间内,韩军向281.2高地展开了多次反扑。但方金耀和他的战友们沉着冷静,用血肉之躯在高地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可是,敌人利用数量上和装备上的优势,还是不停地进攻,方金耀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了,他自己也遍体鳞伤。危急关头,该团步话机员于树昌赶紧呼叫我方炮火支援,那句“向我开炮”的怒吼,后来成为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经典镜头,感动过一代代中国人。当时,我方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但敌人也在用火炮继续向281.2高地不停地轰击。一发炮弹突然在方金耀身边炸响,巨大的气浪伴随着山崩似的泥土,将方金耀掀了起来,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在生命的最后那个时刻,方金耀或许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那里有他的祖国,有他的故乡,有他的亲人,有他的父母和孩子,但是他却再也回不去了。
方金耀牺牲以后,他们一家人深感悲痛,但最不幸的,还是那个叫做方汉炳的孩子。他自幼失去了父亲,4岁的时候母亲无奈改嫁,10岁的时候只能与奶奶相依为命。方汉炳很小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他不求家里有多富裕,也不求自己有多少玩具,多少新衣服,只是希望自己能跟所有的孩子们一样,有一个爸爸。但这个愿望,对于方汉炳来说,就是奢望。
方汉炳对于父亲的印象,只能是那一纸“革命烈士证明书”,只能是奶奶饱含热泪的零碎回忆。奶奶告诉他,父亲勇敢,坚强,爱国,爱这个家。奶奶还说,父亲最喜欢吃家乡的火烧耙,只是过去家里穷,不能管饱,这让奶奶非常遗憾。
因此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方汉炳就下定了决心,作为家里的男子汉,作为一个烈士的后代,就要用自己的一双手,撑起一片天来。从此,方汉炳变得无比坚强。他坚强了,才一天天长大成了人;他坚强了,才把一个濒临破碎的家支撑了起来;他坚强了,才能娶妻生子,儿女成群;他坚强了,才延续了方家的香火和血脉。那些年,他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犁田、耕地、卖菜、卖甘蔗、养猪、养鸡,竭尽全力想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不能让九泉下的父亲再有所牵挂。
到了2025年,方汉炳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他已经儿孙满堂,衣食丰足,一家人过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终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盼望有朝一日,能让父亲回到祖国,请他老人家亲眼看一看,他为之献身的这个国度,现在该有多么繁荣,多么富强;让老人家看一看,他牵肠挂肚的子孙们,该有多么健康,多么富足。而自己也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可以在父亲的坟前,磕一个头,燃一炷香,尽一份孝。
经过72年的漫长等待,这一天终于被方汉炳等到了。2025年初,一个好消息传来,从韩国迎回来的志愿军烈士遗骸里,通过DNA对比,有8位烈士找到了亲人,其中就包括方汉炳的父亲方金耀。
喜讯传来,方汉炳老人百感交集,古稀之年,他终于成了一个有爸爸的孩子了。
2025年4月4日,在各级退伍军人事务部门的关怀下,方汉炳老人踏上了飞赴沈阳的班机。这一场千里奔赴,让他收获了无数的感动,从飞机上那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到烈士陵园那些稚气未消的小朋友们,当听说他是烈士后代的时候,都在为他欢呼,都在向他致敬。这让他感到,父亲的牺牲是值得的,父亲从来就不孤独,因为像父亲这样为国捐躯的人,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方汉炳找到了镌刻在花岗石上父亲的名字。他站在那里,似乎看见父亲真切地站在自己面前,温暖而慈祥的微笑着。他伸出颤巍巍的手,轻轻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像感受到了他的体温,触摸到了他的心跳。那一刻,方汉炳禁不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然后,方汉炳让自己的孙女打开带来的包裹,里面包的是自己老伴亲手做的三个火烧耙,这是父亲的最爱。方汉炳和孙女长跪在父亲面前,双手托起那几个火烧耙,他喃喃地说,爸爸,这是您老人家最喜欢的火烧耙,现在不管您喜欢吃什么,都可以管饱,您就痛痛快快地吃吧!
【作者简介】周胜辉,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馆员。历任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新作家》杂志编辑部主任、《都市小说》执行副主编、《长江丛刊》副主编等职务。现任湖北省诗词学会辞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冈市作协副主席、麻城市作协主席。在各类公开报刊上连载、发表小说、诗歌、辞赋、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一百余万言。曾获得湖北省第八届群星奖、湖北省群众文化工作特别贡献奖,还十数次获得全国各类诗词、赋文学大赛一、二、三等奖项,作品被录入多种选集及辞书中。
"我的红色记忆"作品及线索投稿邮箱:hbrbhsjy@sina.cn
(注:投稿请附图片或视频,以及收取稿费的银行卡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