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将简牍泡在蒸馏水中
用软毛笔轻轻蘸洗
再一一测量尺寸
记录、编号和绑线
接着脱色、脱水、包装
……
修复一枚小小的简牍
需要20多个步骤
作为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方北松已将这套流程重复了36年
近日
方北松当选荆楚楷模2023年度人物
简牍,取材竹木,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是我们祖先在纸张出现之前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书写材料,也是最简便的书写方式。
百余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出土简牍呈“井喷”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发现超过30万枚简牍,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甘肃三省。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对简牍进行清洗。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其中,西北地区出土的基本为“干简”——由于出土地气候常年干旱,简牍早已自然干燥,后续保护主要考虑温湿度和空气环境;而南方地区出土的多为“饱水简”,保护修复更为复杂。
简牍出土时,往往会散成一堆,看上去只是烂泥中黑乎乎、近乎朽腐的竹条木片。出土后也会因为环境变换而很快地氧化变黑。
据不完全统计,在尚未整理的定县汉简中,80%已发生弯曲变形,其中20%变形严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王丙全 通讯员 周栎 邱祖明 摄)
打退这些“拦路虎”,方北松带领的科研团队探索出一种“绝招”:
采用连二亚硫酸钠作为脱色主试剂、十六醇作为脱水填充材料、运用计算机绘图及测量技术等保护修复方法,应用于简牍的脱色、脱水保护。
修复简牍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王丙全 通讯员 周栎 邱祖明 摄)
经过清洗、脱色、脱水,简牍恢复了原本的颜色,上面的字迹也“魔术”般清晰地再现世人面前。《浴蚕》《先农》《日书》《算钱》《脉方》《病方》……一枚枚米黄色的竹片上,墨迹清晰,这些早已湮没、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一一被“唤醒”。
脱色后,简牍上的文字清晰起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王丙全 通讯员 周栎 邱祖明 摄)
近年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累计给18万余枚简牍脱色、13万多枚简牍脱水,保护的饱水简牍占全国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80%。所保护修复的简牍,其文字记录涵盖了楚、秦、两汉、三国、晋等漫长时代的中华文明历史信息。
简牍保护包括清洗脱色、脱水加固、干燥定型、粘接修复等步骤。每一个步骤都要细心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简牍上的文字。
“这些竹简沉睡了数千年,刚出土大量断裂、卷曲、变形、干缩,就像一堆烂泥,稍不小心就会弄碎。”方北松回忆,他和团队在抢救江西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时,5000多枚仅清理便花了一年多时间。
清洗简牍也十分不易。“手一定要轻,用刷尖慢慢点刷。”这些竹简通体漆黑,根本不知道哪里有字,如果大面积刷洗,很容易破坏墨迹。
清理简牍上的附着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王丙全 通讯员 周栎 邱祖明 摄)
在“抢救”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和湘西里耶秦简期间,方北松在外地一干就是9年,每天工作12小时,没有节假日,最终整理出有字竹简7.6万余枚。
“修复了这么多的简牍,没有一枚毁掉,没有一枚遗失。”方北松说,“不让那些凝聚祖先智慧、民族历史的鲜活史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是我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择一事,终一生。”自1988年从武汉大学毕业至今,方北松投身文物保护事业已36年。
为了更好地解决全国出土竹木漆器的保护力量不足的问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先后在成都、长沙、南昌等地设立8个工作站。在方北松的带领下,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现在每年能为近7000枚竹简进行脱水保护。
据统计,全国80%左右的饱水简牍都在荆州文保中心修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王丙全 通讯员 周栎 邱祖明 摄)
目前,中心累计实施文物保护项目200余项,为国内27个省市、130余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使得10000件木漆器、18万枚竹木简牍、1100余件纺织品能够“延年益寿”。
36年如一日,方北松一直致力于文物保护科研、应用和推广,成为文保领域出色的学术带头人。他于2012年获湖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2015年享受省政府突出贡献专项津贴,2019年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22年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用坚守传承中华文脉
为方北松点赞!
来源:综合整理自新华社、《湖北日报》、《文汇报》、荆州新闻网等
编辑:吴晓琴、刘郸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