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黄石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这些最新情况→
黄石日报 2024-11-07 17:56:49

今天(6日)下午

黄石市打造
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进展情况

新闻发布会举行

发布会上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副长、三级调研员钟声

介绍黄石市打造
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进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立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指挥部,统筹推进黄石功能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科技创新活跃度、发展贡献度显著增强,各项科技指标逐年攀升。我市在2023年度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中居第4位,连续1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科技创新优秀市;黄石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指数蝉联全国“双百强”、实现“双进位”,分别排名第81位、前进3位,第90位、前进5位,同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的成效不断显现。


一、聚力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创新进一步推进。全面主动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合力推进科创平台共建、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技术协同创新。一方面,通过深化校地合作,高质量建成黄石大学科技园,着力打通武汉高校院所科创资源向黄石集聚的通道。一年来,建于黄石科技城的大学科技园,先后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武创院等9家在汉高校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针对全市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先后走访企业450多次,开展技术对接活动60多场次,高效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实现了同企业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拓展2.0版“科创飞地”,着力推动武汉、上海、深圳离岸科创平台与黄石科技城一体化发展。今年来,通过离岸科创平台招引落地黄石企业16家,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3名,研发人员140多名。同时,通过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联合武汉高校院所累计实施合作项目157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9项。其中,迪峰换热器与武汉理工合作的新型换热器绿色增效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冶特殊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项目获批省“尖刀”工程项目立项,也是武汉市外唯一一项。


二、聚力主导产业,创新发展能级进一步跃升。围绕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大力推动“链创”协同攻关,坚持以创新驱动加速产业转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市主导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前三季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97.76亿元,占GDP比重25.23%、居全省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5.9%、居全省第5位。全市战略新兴产业质量和规模持续提升。目前,全市建有特钢、有色金属材料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4个,先进电子元器件、高效节能通用设备等国家、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5个,均居全省第2位。位于开·铁区的国家先进电子元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企业253家,其中全球PCB50强3家、100强10家,已经形成闻泰科技、沪士电子、诺德铜箔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全国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当前,正在积极组织西塞山区、新港园区分别申报特钢精深加工、低碳冶金两家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就在上周五已经顺利通过省级专家的实地审查论证和现场答辩。


三、聚力主体培育,创新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持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全覆盖,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稳步增长。统计部门上月刚刚发布,2023年全市R&D经费投入总量达到42.31亿元,同比增长16.8%,首超全省平均增速4.5%;R&D投入强度达到2.01%,比上一年提高0.23%。持续开展科技企业“双倍增两转化”行动,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13家,实现三年翻番;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创历史新高。持续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科技企业质效进一步提升。今年8月份,我市晶芯半导体(黄石)有限公司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星锐科技、安达精密、玖恩智能等31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全市科创“新物种”企业总数达到87家,其中“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别1家,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5家。两年来,全市有32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多数项目由黄石企业牵头完成,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四、聚力载体搭建,科创平台赋能进一步提升。着力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和项目在黄石转化落地。一方面,积极推进科创供应链平台市场化运营,形成“1+6+N”的“地网”服务体系,实现更多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目前,依托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黄石专区,已入驻企业1137家,采集创新需求1774项,对接需求1146项,对接成功376项。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建设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集聚性和开放性的技术创新平台。全市已建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261家,其中,省级及以上3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2家,已经成为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的核心引擎。当前,还正在组织申报35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和1家省级专业型研究所,今年力争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五、聚力生态优化,科技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们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服务产业专才支持计划”,不断创新引才聚才用才新模式。先后选派包括武汉专家在内的400多名紧缺高层次人才,为黄石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才智;先后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企业高校行”等产学研专场对接活动80多场次,直接服务1000多家企业,促成150多家企业与高校达成合作项目170多项。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我们持续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及时调整充实科技金融企业信息库,用足用好5000万元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积极推进企业创新积分贷扩面增效,支持发放科技信贷83笔1.77亿元。在全省率先联合省科技厅组建自然科学联合基金,与长江创投设立20亿元分母基金,为黄石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有力融资支持。今年,先后成功举办全市科技招商大会暨重点科创项目签约活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黄石赛区等系列活动,全市科技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加速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建设,为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贡献更多科技担当、更多创新力量!


会上

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

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大冶湖国家高新区作为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的主战场之一,在推动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建设上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哪些实效?

答:

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张龙坤:近年来,大冶湖高新区抢抓武汉都市圈、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同链、科技同兴,加快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同链。紧盯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了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大健康、电子信息等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加快融入光电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高标准建设共50万方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和配套产业园,大美科技、惠盈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入驻电子信息产业园。园区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是积极推进平台同建。通过政策引导和对接服务,推动企业与武汉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目前,园区建有各类企业研发平台180个,其中,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41个。与湖北理工学院共建的大学科技园在全省省级大学科技园绩效考评中位列第一。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促进中心,高标准建设成果转化中心,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园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不断满足园区企业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需求,促成园区8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2024年,完成技术成交额超20亿元。推进科创飞地建设,建立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积极链接武汉丰富科创资源,承接优质产业转移,目前已签约入驻企业10家,柔性引进教授、博士高层次人才10余人,培育了阿罗斯无人机巡检系统研发与应用、冠臻光电精密光学元件研发等多个高新项目。


三是积极推进科技同兴。大力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制定出台《关于深化科创供应链建设 加快打造鄂东科创高地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支持政策,组织召开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推进会和项目签约活动。目前,园区180家企业,发布技术、人才、资金等需求306条,160条需求实现线上对接,72条需求有效解决。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原则,先后承办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黄石赛区)、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黄石赛区)决赛、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高校专家企业行”“园区企业高校行”等科创活动,吸引武汉及周边项目落户大冶湖高新区。 


下一步,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将持续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进一步融入武汉都市圈和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持续增强各类主体创新活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成为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重要一极、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主传动轴。


问:

科技成果职务赋权改革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请问作为黄石高校代表湖北师范大学在科技成果职务赋权改革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答:


湖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发展院副院长 王继国:2024年4月28日湖北师范大学印发了《湖北师范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开启了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优化政策落实,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落实省科学技术厅、省知识产权局的相关政策,加强我校知识产权工作的体制建设,简化办事流程,推进赋能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激活产业创新全链条。依托黄石市生命健康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积极申报省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通过托管、买断、入股等多种方式收储专利,建设产业专利池,开展市场化运营,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积极开展专利转化运用,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全链条,切实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作用。

三是组建专利资源库,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与升级。2024年5月底我校完成了存量专利全面盘点的工作,形成学校存量专利基础库,筛选出的专利按照专利转让、许可、自行应用或产业化等不同方式标注转化意愿并登记形成专利转化资源库。加强专利信息资源利用和专利分析,推动专利在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的运用,结合产业领域、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产业化前景等多维度,筛选出市场潜力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专利。同时鼓励、支持企业与我校科技人员在国家和本省确定的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高价值专利。

四是搭建桥梁,促进专利技术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我校主动搭建专利供需对接桥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专利推介会、企业高校行、供需对接见面会、项目线上路演等多层次的专利供需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学校已在2024年7月26日联合黄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举办专利对接会,并制定了专利技术转化对接活动方案。

虽然我校在科技成果职务赋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成功率还有待提高,专利技术的市场对接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及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修订《湖北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在《湖北师范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性文件,激发我校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黄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问:

近年来,黄石在全省率先建成武汉、上海、深圳科创飞地,并将三地科创飞地与黄石科技城进行一体化管理,请问我们在积极探索科创飞地与科技城两园联动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答:


黄石科创和人才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我公司持续深化拓展科创飞地2.0新模式,今年元月份以来,将武汉、上海、深圳三地科创飞地与黄石科技城联动共建,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招商引智方面。截至目前,园区累计签约入驻企业136家,培育科技型企业121家,柔性引进教授、博士高层次人才67名,研发人员400名。今年以来通过离岸科创平台引进至黄石科技城注册企业达16家。

二是服务管理方面。依托科创供应链助推作用,协助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完成产学研对接,今年以来企业新增专利数量达168个,培育科创“新物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余家。

三是内部建设方面。园区持续提升智能化管理手段,加强水电、空调等能源系统管理,并设立园区智慧管理平台,积极引进知名咖啡、便利店品牌,增设读书吧、健身房,营造轻松活泼的工作氛围,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为契机,积极融圈入群,全力打造“两园联动、两个闭环”科创飞地新机制。具体来讲,我们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强”桥头堡。按照“产业科技赋能、科技招商平台、国企转型”的发展定位,牢固树立“全域飞地”的建设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搭建集聚科技市场主体的产业研发、产业互通、资本赋能、人才服务、科技型企业培育、外地市场营销等六大平台,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切实导入外地科创要素资源。

二是做“实”大后方。加强黄石科技城与离岸科创飞地的联动,努力打造全市创新引擎。强化自身建设,构筑高品质科创空间和复合型产业空间,不断完善集聚人才、技术、信息等服务基础设施和手段,优化科技城园区政策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同各县市区及园区形成全市资源共享发展机制,努力将黄石科技城打造成为配置科创资源的“集散地”。

三是做“优”服务链。高定位、高标准健全完善离岸科创园区服务,不断提高园区影响力。构建科技型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有针对性提供咨询、投融资、项目申报等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争政策、找融资、招人才、定战略、挖市场。同时,精准高效对接各类基金,提供科技金融支持渠道。常态化开展全国性或专业领域的论坛沙龙、创新赛事、科创讲堂、企业交流会等活动,形成科创离岸园区独有活动品牌。

四是做“活”营收源。通过基础物业服务、产业服务、科技信贷服务、基金投资服务、项目直投服务以及落地服务等渠道获取项目收益,不断依托创新资源拓展建立盈利渠道,采取市场化“基础+绩效”双激励驱动园区发展,持续稳定的保障离岸科创园区健康运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