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荆门分社、荆门市博物馆 联合策划出品
《忠信之道》存简9枚,总字数256个。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8.2~28.3厘米,残存编连线痕两道。文本未题写篇名,现用篇题是整理者根据文义拟加的。
《忠信之道》是目前所知先秦儒家文献中唯一 一篇专门论述“忠信”的文章。“忠信”思想源自孔子、曾子,在儒家文献中屡见提及,可以说,“忠信”在孔子乃至孔门后学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孔子家语》有言,“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强调君子之德以忠、信为主;又如《大学》有云,“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对于君子来说,忠信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得行大道的前提和途径。
但放眼先秦儒家学说,如《忠信之道》这般以“忠信”为专论者,却实属罕见。并且,不同于儒家文献中常见的忠信论,《忠信之道》所言说的对象是执政者,是对统治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其主要宗旨在于宣扬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将其归结为“忠”“信”两个道德条目,并将“忠、信”视为仁、义的实质和核心规范。
本篇着重论述了“君子”应达到的“至忠”“大忠”“至信”“大信”的内涵。如其所言,“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至信如时,比至而不结。忠人无讹,信人不背,君子如此。”有赖于早期哲人对天地万象、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思考,产生了古人朴素的忠厚、诚信观。“至忠”莫若土地,它化育万物却从不夸耀自我的功劳;“至信”莫若天时,昼夜、四季依次更替,无需约定却总能如期而至。忠实的人不会说虚伪欺诈的话,诚信的人不会背信弃义,真正的君子就是这样。当然,这里的“君子”所指主要是“君王、君主”。
何谓“忠信”?一言以蔽之,“大忠不说,大信不期”,其“不说”“不期”与《庄子·知北游》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异曲而同工。《忠信之道》认为,“忠信”既是天地四时的特点,也是人类社会的必须,君王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忠人”“信人”,百姓才会拥护,才会亲附。
诚然,天时至信不欺,而对于土地的依赖也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从这一角度来看,统治万民的君王该当如天地,应具备天地“忠信”之品格,以获得百姓信赖,成为百姓依靠。它反映了儒家对理想化的“君子”道德的追求,有着较为明显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倾向。
说到道德价值的追求与实践,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素来讲求“仁义”。战国时期,仁、义已然成为儒家倡导的核心道德范畴,本篇亦复如此。《忠信之道》全篇主论“忠信”,于篇末提出,“忠,仁之实也;信,义之期也。”“忠”是仁的实质,“信”是义的要求。将“忠、信”归于“仁、义”,具有鲜明的儒家特色。
(撰稿人:荆门市博物馆 范晓佩)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