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打卡地:枝江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全国非遗工坊经典案例)。
非遗项目:枝江布鞋制作技艺、泥仓子
每双鞋需用200多米棉线、15平方尺棉布、约5千余个针眼,耗时87个多小时,历经18道工序,完全手工制作,这就是枝江民间手工布鞋的魅力,其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当然是实至名归。12月20日,当我们来到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枝江步步升布鞋文化村,漫步这个已经是3A级的景区,体验到的是不仅仅是一份惬意,更有对中国传统农耕纺织文化的一份崇敬之情。
步步升布鞋非遗工坊。记者冯汉斌 摄
走进布鞋工坊,七八名以中年女性为主体的非遗传承人正在潜心地制作布鞋,甚至纳底的声音都那样清晰,没有任何代替手工的机器。“一双手工布鞋,看似不起眼,却要经过传统的手工纺纱、纺棉索、织土布、编制元宝席子、缝制样包、画剪底样、包元宝席子、填制千层底、包底团边、锁底、锁边、锤底、铺底、画剪鞋帮、缝制鞋帮、绱鞋、楦鞋等工序,每一个工序都必不可少,体现的是匠人们的心血,传承的是千年布鞋文化。”随我们采访的该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圣友如是说。
枝江地处长江三峡东大门,周时称丹阳,为楚文化发祥地。枝江民间世世代代就有做手工布鞋的传统习俗。而“锁底锁边”绝技、元宝席子铺底、独有“暗绱”技艺、秘方中药熏蒸,是枝江布鞋的亮点。这些精湛工艺被CCTV《北纬30°·中国行》等多次寻访报道;并作为“中国元素”亮相上海世博会,参加美国《中国民间艺术周》巡展,多次受邀参加非遗文化节展演。
2008年,枝江布鞋非遗工坊由枝江市步步升布艺有限公司在步步升布鞋文化村景区内建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作为非遗产品,步步升布鞋热情拥抱“非遗+”模式,充满着别样的活力。比如,“非遗+互联网”,拥抱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在文化村内完善OA、ERP、OMS等管理系统,与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形成了网络矩阵,制度管人、流程管事、一网通晓、一键营销。步步升布鞋还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开设了旗舰店,利用新媒体平台做了小视频、直播宣传。“非遗+文创”,让步步升布鞋成为天猫、京东、淘宝热卖爆品。在原生保护的基础上每年开发近百国风新款、联名款迭代,改变布鞋过时、土气印象,让非遗潮起来给传统一个未来。“非遗+旅游”,打造步步升文化村特色传统文化景区。目前工坊既是生产车间,也是旅游的核心景点,年接待12万游客参观体验传统布鞋制作技艺。“非遗+博物馆”,对布鞋技艺进行原生保护。博物馆是非遗保护基地,也是重要的文化景点。“非遗+扶贫”,工坊创新培训就业模式:一是“在家纳底休闲就业、在厂绱鞋固定就业、在点加工辅料隐型就业”三种就业模式;二是“公司+进村培训+进厂师傅一带一”传习模式。“非遗+研学”,打造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传播传统技艺文化。年接待中小学生研学近万人次。“非遗+演艺”,实景演绎非遗文化。《传茶鞋》、《纳鞋歌》等民俗情景剧、说唱常年在景区内外表演、传唱。“非遗+IP”,每一双布鞋就有一段故事,在做内容的时代,在枝江布鞋非遗工坊,一针一线皆内容。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优势,以枝江布鞋文化为核,通过小视频、小红书、头条等全频打造非遗IP,讲好中国布鞋故事。我们不光是做好一双布鞋,还需从“人、文化、场景”完善枝江布鞋的文化生态。目前,步步升已经是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全国乡村特色产品、湖北名片、一县一品。
一双布鞋,带动了产业的振兴,也为农户带来了实惠。目前,在这个产业链上固定及休闲就业的人员8600人,其中主要为50-70岁的农村妇女、残疾人、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每销售一双鞋为手艺人增收120元。工坊的创新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扶贫就业、乡村振兴建设,社会效益非常突出,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劳务品牌、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
在布鞋历史博物馆内,陈列着3000多双布鞋,历史最悠久的布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布鞋都分别设置了展柜和展牌,帮助游客了解布鞋的历史渊源。“2003年开始,步步升就成立了一个团队辗转全国收集布鞋,一直持续至今。”市级非遗传承人、枝江步步升布艺公司董事长李厚春告诉记者。除了手工布鞋,步步升公司也是市级非遗项目“泥仓子”的传承保护单位。泥仓子,是一种劳动田祭遗风,流行于枝江产稻区,栽秧的人们将寓意吉祥的泥巴抹在身上,名为“泥仓子”,表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对丰收的祈望。目前,步步升正在着力打造“泥仓子”实景体验项目,该项目包含水田赛跑、稻田拔河、赛秧马、水田捉鱼等活动,趣味性和参与性极强。“我们传承的非遗,既有男耕文化,又有女织文化,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李厚春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邓宏颖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