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张延
干部“能上”也“能下”,是激活国企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
在湖北联投集团,国有企业“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改革正火热推进。为了让躺平式干部“躺不平”,湖北联投强化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推动管理人员“能上”和“能下”规范化、常态化。
截至目前,湖北联投累计有26名二级公司班子成员落聘下岗,31家单位的90名中层干部退出管理岗位,不胜任退出的员工达到685人。尽管调整力度大、涉及人数多,但湖北联投选人用人始终保持良好与公正的生态。去年,该集团选人用人总体评价和从严管理监督干部评价满意度,首次双双获得100%。
激活危机意识
38种情形需“下”
在湖北联投党委副书记张艳看来,让“能下”成为干部管理常态,是湖北联投推进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前行动力。
“去年联投闯入中国500强,今年实现大跨步进位,排名251位,要在‘高基数’下保持‘高增长’,联投必须自我加压。”张艳介绍,去年以来,湖北联投创新推出“自行组阁”团队竞聘改革,激发了全员干事创业的活力,开辟了干部管理的先河。
干部“上”的通道打通了,如果没有“下”的路径,“上”就难以持续。为此,湖北联投进一步完善优胜劣汰市场化机制,激发干部危机意识。
湖北联投规范“下”的38种情形,既考察干部岗位实绩,又考察日常工作表现,从而完善与之对应的薪酬分配机制。根据近日出台的《中共湖北联投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管理人员岗位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如中层干部在工作作风、考核考评、履职尽责、纪律规矩、廉洁从业等方面出现问题,岗位面临调整。
这38种情形包括:干部庸懒散拖,当甩手掌柜,对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问题矛盾不积极破解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未达到完成底线,或考核排名靠后,经综合分析、组织认定,确属不胜任或者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不力,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等。
湖北联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俊刚(右)做客湖北日报企业家全媒体纵横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凝聚“下”的共识
解除心理包袱
“考核一位‘下’的干部,我们会比提拔干部的指标更细、更严、更慎重。”湖北联投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黄敏说,当出现上述38种情形时,需及时谈心和纠偏,耐心帮助干部,如下一个考核期工作依然没有进展,才会进入“下”的程序。
一位二级公司的副总,因未完成年度指标任务、业绩和履职尽责优秀率均较低,岗位“下”了一级。这位干部面子上挂不住,来向黄敏“哭诉”:“上面领导不支持,下属也不听我的,工作实在难以开展。”
“这是不是说明你的领导力还有欠缺?你需要带着大家一起干,还要提出成体系的实施方案,而不是光说不练。”经过详尽的沟通和分析,这位干部终于放下了心理包袱。
“干部面对‘下’的过程,肯定是非常痛苦的,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张艳介绍,在干部大会上,她都会向大家解释清楚,“下”的干部并不是不优秀,只是某种程度上不符合要求,所有人都要支持“下”的干部继续开展好工作。
“下后干部”跟踪考核
符合条件重新“再上”
对于“下后干部”,湖北联投将从工作业绩、思想态度、作风转变等方面开展跟踪考核,经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适时重启使用机制,贯通“能下能上”和“下后再上”的“双车道”。
去年4月,在中层干部全体“卧倒”、重新竞聘中,某三级公司副总经理任杰(化名)落选了,职级降级,相当于从“副处”变成了“正科”。这对拥有较强专业背景和十余年管理经验的任杰来说,起初十分郁闷。
“既然没有竞聘上,说明我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有欠缺。”很快,任杰调整心态,重新出发,以新的姿态斗志昂扬面对工作。去年底,任杰带领的多个部门都超额完成任务。今年5月,经全面考核,任杰牵头三级公司的经营工作。
竞聘现场
“对于被调整干部,所在党组织会助力其提升履职水平,让‘下’的干部没包袱、有奔头。”黄敏介绍,目前正对任杰开展综合跟踪考核,虽然职级没有变化,但公司根据其良好表现,已重新任用至关键岗位。眼下,联投已有一批“下”后经考核合格再“上”的干部。
从刚“下”之时的不习惯、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到现在任杰的心态已十分平和。“工作上的起伏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岗位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都得到了增强。”任杰说。
“人才不仅是资源,更是联投珍贵的‘资本’。”湖北联投集团董事长刘俊刚说,联投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良好的政治生态激发队伍活力,激励联投稳健前行。据悉,去年,湖北联投营业收入首破千亿元大关,今年营收、利润、利税等核心指标位居省属国企前列,近3年来社会贡献总额逾500亿元。
位于武汉新城中心片区的武汉新城展示中心,该项目由湖北联投新城集团投资建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童婕释予 摄)
用“能上能下”激发企业活力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是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关键内容,也是激发企业活力和效率的重要一招。
推进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是为了打破“铁交椅坐到底”“铁饭碗端到底”“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顽疾,形成“干事者上”“躺平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激发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从湖北联投的实践来看,二级公司班子成员落聘下岗、中层干部退出管理岗位、不胜任的员工退出……这是下了决心,动了真格,志在通过让“能下”成为常态,营造争先上位、有序让位、担当进位的良好氛围,全面提振想干事的精气神、激活能干事的敢闯劲。
拓宽“能上”的渠道、打通“能下”的通道,是一个有机循环整体。做不到“能下”,也难以实现“能上”。然而,现实中,“易上难下”的情况还不少见。“下”的情形如何明确?如何解除“下”的管理人员的心理包袱、后顾之忧?“下后干部”如何“再上”?一系列改革触及难啃的“硬骨头”,既需要明晰规则,也需要细化标准,下好精准功夫。这不仅关乎到“人”的活力如何激发,从长远发展来看,也关系到一家企业更持久的生命力。
“能下”有力度,也要有温度。“能上能下”归根到底在于提高人的积极性,如果“能下”只是冷冰冰的制度安排,不顾企业干部员工的内心感受,没有“下”之后的妥善安排,没有“下”后的“再上”考量,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可见,做到“能下”要有刚性规则,做好“能下”也要有柔性管理。
国有企业改革没有休止符。打造现代新国企,就必须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下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用市场化机制选人用人,综合运用竞聘上岗、综合考评等方式和手段,推动“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让“能上”显效度、“能下”有力度,不断畅通人员上下“流动之水”,才能持续激起企业发展“一池春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