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长江日报|曾刚等:围绕湖泊打造创新地带,武汉新城具有创新湖区独特优势
鄂州华容政府网 2023-06-19 14:59:06

近年来,创新湖区(或科创湖区)成为我国探索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相较国外的创新湖区建设,我国创新湖区探索的路径和理念是否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相比,创新湖区的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武汉新城如何在探索创新湖区上率先有所突破?

云端会客厅|创新湖区:城市发展的新样本

http://m.app.dawuhanapp.com/share/liveshare/liveshow/?id=23888935(搜索网址可看直播回放)

近日,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邀请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导曾刚,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人民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士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守谅,一同探讨创新湖区建设,并为武汉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导曾刚:

武汉区位优势是位居我国中部,拥有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天然优势。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直接关系到武汉新城建设的成败。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人民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士林: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时间上的阶段和目标规划,也有空间上的载体和布局要求。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重要引擎和重要载体,创新湖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新的优质类型,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承载了引领人口在空间合理分布、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职能。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守谅:

今天的城市竞争不再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城市,而是考虑到城市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确定合理、合适的发展目标,同时也从过去的只讲竞争转变为区域协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湖区的构建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指引下,在生态文明时期区域协同创新的新趋势。

01

从“乐业带动安居”到“安居带动乐业”

城市发展逻辑从“逃离水面”到“向水而生”

长江日报:创新湖区的概念来源于哪里?从国内外范围来看,有没有创新湖区的成熟案例值得学习借鉴?

刘士林:世界级创新湖区是在我国城市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新战略概念和一种新发展思路。我国创新湖区的背景,一是与国家新型城镇化确立的创新城市目标密切相关,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烈需求与优质地理空间相结合的产物;二是与绿色发展理念密切相关,符合新时代科技、产业、生态全面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三是与大城市的空间治理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密切相关,那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产业化和城镇开发程度较低的湖区必然成为新型研发机构、新兴技术产业和年轻产业创新群体的首选之地。

目前,长三角正在大力推动创新湖区建设。比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提出“打造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苏州提出“建设环太湖世界级湖区”,无锡提出“太湖长江发展轴和沿湖生态发展环”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在昔日鱼米之乡、湖泊密布、河网纵横的农牧区,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人才高地等建设,有意识地谋划和布局一篇科技、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从战略布局和城市规划的角度,这些可以看作是我国城市在国家战略要求下的自主探索和积极尝试。

赵守谅:创新湖区和创新街区、创新园区类似,都属于能很好地激发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内外有很多好的案例。

华盛顿湖区所在的西雅图被誉为“最佳生活工作城市”,滨湖空间加上舒适气候,让城市环境非常宜人,同时聚集了很多高科技企业。经济学上有一个术语叫“雷尼尔效应”,意思是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们流连于湖光山色和气候环境,他们宁愿在这里拿低一点的工资,也不愿意去别的城市。所以,可以看到,好的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瑞士日内瓦湖在上世纪60年代污染很严重。通过瑞士和法国的协调,成立了日内瓦湖保护国际委员会,实现流域跨行政边界治理。这种无边界的有序管控显著提升了日内瓦湖的环境质量,从而形成了今天大家熟知的国际会议之都。

长江日报:创新湖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样本,相较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其先进性和特色在哪里?

赵守谅:相较以往山水城市的概念,创新湖区的特殊之处在于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可以看到,很多湖泊、湿地并不在城市中心,而是在边缘边界上。所以,创新湖区是在新的城市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导向下顺应产生的新模式。

创新湖区体现了人和自然关系几个方面的转变。第一,我们从过去工业文明时期的“人定胜天”到现在生态文明时期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城市和湖泊关系的重塑。在工业文明时期,一些城市围湖造地、填湖造城,湖泊的面积不断缩小,并且被过度利用污染。到了生态文明时期,人和自然和谐成为共识和理念,近年来城市对湖泊的开发强度明显降低,保护力度逐渐增大,城市和湖泊的关系向和谐共处迈进。

第二,从“乐业带动安居”转变为“安居带动乐业”,这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逻辑。在工业文明时期,大家把乐业放在第一位,哪个地方有好的就业岗位,才考虑去那里安家。在生态文明时期,城市有没有好的环境品质、好的服务成为人才考量城市的重要指标。大量城市研究实证表明,良好的环境品质、公共空间对创新活动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比如街道、广场、绿地、咖啡厅、餐吧、酒吧等,这些元素都是激发地区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从创新湖区的理念来看,城市的发展和水的关系很密切,沿海城市向海发展,跨江城市向江发展,滨湖城市向湖发展。水是有活力的、灵动的,创新研发与这些灵动的自然元素密不可分,创新湖区的打造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

曾刚:在“千湖之省”湖北,还有“百湖之市”武汉,尤其是在长江中游地区,湖泊比较多。水对城市来说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灵气。从发展趋势看,很多城市建设重点开始向水移动,跟早期的“逃离水面”不一样。然而,除了水面面积之外,从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需求来讲,优良的城市水质非常重要。创新湖区不仅应该保护天然水面面积,而且还应该重视湖区生态环境改善,借此吸引人才等创新要素汇集,实现城市的创新功能提升、高质量发展。

02

创新湖区是生态文明时期

区域协同创新的新趋势

长江日报:创新湖区如何既能借鉴国外经验,又能发展出本土特色?

刘士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时间上的阶段和目标规划,也有空间上的载体和布局要求。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重要引擎和重要载体,创新湖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新的优质类型,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承载了引领人口在空间合理分布、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职能。

我国的创新湖区不同于西方,既受到我国历史地理条件的影响,更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要求,不仅证明了“人类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也在努力创造中国城市化的新图景。

赵守谅:今天的城市竞争不再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城市,而是考虑到城市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确定合理、合适的发展目标,同时也从过去的只讲竞争转变为区域协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湖区的构建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指引下,在生态文明时期区域协同创新的新趋势。

把最好的生态资源留给最优秀的项目、最优秀的企业和人才,切切实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实现这个目标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以生态为基础,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包括如今湖北省上下正在大力推进的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发展,都是从这个意义上的考量。

从生态文明、区域协同的视角,以及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的视角,创新湖区对中国式现代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探索意义。

03

武汉新城有独特湖区优势

未来跨区域协同联动非常关键

长江日报:武汉新城在规划中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突出山水城的有机融合”,未来如何在探索创新湖区上有所突破?

赵守谅:武汉新城选址有梁子湖、严西湖、红莲湖等许多湖泊,其中的梁子湖水面面积就达到227平方公里。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武汉新城选址的优势。

第一,要明确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的战略指向。武汉新城未来定位是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要把创新湖区上升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的重要战略抓手,把武汉新城创新湖区的建设和武汉都市圈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拓展武汉新城的纵深和腹地,使它能够成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核心、重要示范。

第二,提升武汉新城创新湖区的协同特质。创新湖区首先要保护好水域,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创新源头,在梁子湖流域形成更多的创新空气和氛围,从而延伸到更广阔的腹地上去。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生态修复,保护山体和水体,重点推进梁子湖流域的治理。

第三,拓展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的协同领域。根据湖泊生态承载能力来调整优化未来创新湖区的产业结构布局,以水定城,量水而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实行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从而实现科技产业人口和城市的融合,通过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无缝连接,推进世界级创新服务区的建设。

第四,畅通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的协同路径。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但在软实力方面也应该包括文化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武汉新城未来的战略规划协同非常重要,要谋求环湖城市各自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省级层面健全协调机制,建立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共同参与的机制,推动交通、市政和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共通,真正把环湖城市群串联起来。

曾刚:武汉新城湖区有着天然优势,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光谷拥有较高的发展起点,但鄂州梁子湖畔目前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昔日大武汉创新精神如何能够进一步激活?区域间如何进一步协同发展,让湖区及周边地区的规范、标准进一步统一?如何实现城市协同管理的规程、流程再造?都需要深入思考、重新谋划。

近几年,武汉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要打造创新要素的“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仍对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政府如何进一步贴近广大企业、创新主体和人才的需求?如何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务?例如,在人才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要转变观念,不是代替企业招聘人才,而是协助企业招贤纳士,真正当好服务企业的“好管家”“店小二”。

此外,武汉区位优势是位居我国中部,拥有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天然优势。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直接关系到武汉新城建设的成败。从现有规划来看,武汉新城的面积范围不大,与环太湖科学城相比,面积差距不小,需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逐步拓展空间范围,充分展示武汉新城的跨地域协同联动和规模集聚效应。

围绕湖泊打造创新地带,武汉新城具有创新湖区独特优势

围绕湖泊打造创新地带,正成为城市探索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样本。长三角环太湖地区的多座城市正协同打造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其中苏州提出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也有由企业发起的湖区建设,如华为东莞总部松山湖基地等。

而在内陆地区,瞄准“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等目标定位的武汉新城,正在加速推进建设。

01

创新湖区始于长三角地区

是区域一体化推进的结果

1990年,钱学森首先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赵守谅认为,创新湖区是一种可以很好促进、激发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提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山水城市的提法一脉相承,但又有特殊之处。

他认为,湖泊、湿地在今天如此受到关注,更多是区域一体化推进的结果。当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受限,需要打破行政边界,那么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湖泊湿地就成为发展的新载体,例如环太湖区域、武汉新城等。

“我国的创新湖区和世界相比,有很大乃至本质区别。”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认为,与欧美一些借助河流湖泊区域自然而然形成的科技城、创新区域相比,我国创新湖区主要是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的产物。

刘士林认为中国的创新湖区主要肇始于长三角区域。2021年5月,浙江嘉兴、湖州,上海嘉定、青浦,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安徽宣城等环太湖城市签订《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谈到,“创新湖区”在我国,更多强调通过政府来整合力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在这点上走在前列。

02

风景宜人的城市和区域

更能吸引创新人才

水孕育着生命,展现着灵动、生机和活力。中国城镇化的下半场,创新湖区是否将重塑人们对城市的想象?

多年来,规划学科、地理学科等领域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品质、优良的公共空间对创新活动可以起到关键作用。“美丽风景也是美丽经济,创新湖区的打造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新的发动机。”在赵守谅看来,科技时代也是更重视生态文明的时代。例如,在吸引人才方面,风景宜人的城市和区域更加成为创新人才理想的栖居地。

这些现象和研究都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也是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体现。赵守谅认为,创新湖区是城市和湖泊关系的一种重塑——过去规模扩张背景下,湖泊面积缩小、受到过度污染,而现在更追求质量性增长的背景下,很多城市对湖泊以及周边用地的开发强度明显降低,对湖泊的保护力度增大。

“创新活动将不仅仅在实验室、办公室里进行,很多会在野外、在湖光山色中进行,这些会成为创新最好的场景。”曾刚认为,创新湖区在改造城市,未来会成为更多人向往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

他同时提出,水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所在,良好的水质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多元化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水能汇集创新要素,是代表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

03

以武汉新城建设为契机

带动都市圈跨地域联合研发协同创新

今年2月,《武汉新城规划》正式发布,提出武汉新城将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武汉新城位于武鄂黄黄地理中心,管控范围拓展至梁子湖区域,规划面积约1689平方公里。在规划范围内,湖泊湿地资源丰富,包括梁子湖、严西湖、五四湖、红莲湖等。其中,梁子湖水面面积为227平方公里,是武汉东湖的近7倍。有专家表示,在中西部地区,很难有新城能够拥有如此大面积的湖水。

去年,武汉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14届缔约方大会,并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全球获此殊荣的唯一人口过千万城市。武汉境内江河纵横、百湖密布,拥有165条河流、166个湖泊,是全球同纬度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湖泊型湿地的典型代表。

专家认为,在打造创新湖区的大趋势下,武汉的生态禀赋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备了将其转换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坚实基础。

创新湖区是新概念,也是新实验。刘士林认为,武汉新城应当积极构建生态产业、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业相互补充、互为整体的湖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探索有利于湖区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与营商环境。

赵守谅认为,首先要把创新湖区作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的重要战略抓手,与武汉都市圈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在保护好梁子湖水域的前提下,推进山体的生态修复。再次,根据湖泊生态承载能力调整优化创新湖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实现科技产业人口和城市的融合。最后,在战略规划上做到各城市协同,实现制度创新、交通互联以及区域文化认同。

曾刚认为,要将武汉新城打造成“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在规划上要有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协同空间,不然难以完美展现多区域联动、规模集聚等效应。

“要以武汉新城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激活昔日大武汉博大包容精神,彰显新武汉跨地域联合研发、协同创新的大局意识,展示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崛起脊梁的责任担当。”曾刚认为,近些年,武汉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要更好发挥销售大市场、科研大成果优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新机制,真正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长江日报、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杜宇慧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