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盘和林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人工智能制度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人工智能分为具身智能和离身智能,而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重要组成。
从短期看,人形机器人具备与人互动的能力,才能帮助人形机器人打开市场需求。长远来看,发展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通用具身智能。
任何产业的生死存亡,不在资本市场,而在市场需求。只有准确找到人形机器人真正的需求场景,人形机器人产业才算是进入真正的发展轨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人工智能+”行动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头戏。《建议》中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身智能成为“十五五”期间前瞻性布局的产业。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行动是“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技术发展方向,而具身智能则是“人工智能+”落地实施的重点产业方向。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潮流已势不可挡。对湖北来讲,为响应“十五五”规划,应充分发挥湖北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枢纽地位突出、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的基础优势,抢抓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经济发展机遇,着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人工智能分为具身智能和离身智能,而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重要组成。人形机器人产业是“十五五”规划中的前瞻布局产业。之所以将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发展的重头戏,在于人形机器人是实现通用机器人的最佳途径。同人类一样,人形机器人有双脚双手双眼,人形机器人要参与某项工作,只需要用双眼观察人类的工作方式,并用双脚和双手模仿,就能实现。这和当前普及度很高的工业机器人有很大区别,工业机器人是通过专业工程师设计参数来运行的,而工业机器人在切换工作类别的时候天然存在缺陷,需要专业工程师重新调整技术参数,而不是向人类学习。
除此之外,人类能够在地球生存,本身就是因为人体结构是最科学的结构模式,这就使得人形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
总之,人形机器人的优势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由于和人类相似,可以通过模仿人类行为来实现“通用智能”;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更容易融入人类社会。遥想未来,当人形机器人技术瓜熟蒂落时,我们将丢掉人形机器人遥控器,想要人形机器人干什么,只需要人类示范一遍动作,人形机器人就能记住每一个动作细节,继而一分不差地替我们完成。此时,无论是工厂流水线还是家庭家务,人类都将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建议》将具身智能归入前瞻性产业,是符合具身智能产业实际发展状态的判断。当前,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技术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应用存在瓶颈。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大潜在应用场景已经成为产业聚焦点。在企业端,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颠覆性技术;在消费端,人形机器人将进入家庭,帮助个人消费者做家务并提供情绪价值。
遗憾的是,无论是工厂还是家庭,人形机器人当前的应用能力都还存在欠缺。工厂中,智能制造主力依然是工业机器人,其精度更高,可用性更强。家庭中,销量最好的机器人依然是扫地机器人,对于做家务、助老看护等,人形机器人技术还仅仅停留在展示阶段。不仅如此,哪怕是展示,人形机器人也面临着自主性不足,需要遥控器和操作员辅助的状态,距离“一看就会”,人形机器人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短期看,人形机器人在某些领域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比如,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方面。从长期看,我们要对人形机器人技术保持乐观。虽然人形机器人当前存在技术瓶颈,但技术成熟路径已清晰可见,打造完美通用的人形机器人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提供情绪价值是人形机器人最先突破的方向?回顾人形机器人历史上的数次出圈,基本都和情绪价值有关。从全球看,最早破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是波士顿动力,而波士顿动力被全世界关注是因为其为人形机器人产品拍摄视频。同样地,国内最早破圈的宇树机器人,也是通过央视春晚上“机器人扭秧歌”的节目实现破圈。在此之后,宇树机器人通过跳舞、打拳击等视频获得各界关注,而最新宇树机器人发布的产品宇树仿生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加上了仿生人脸,这意味着宇树机器人未来将能够模仿人类表情。今年年初,DeepSeek大语言模型爆火之时,最先将Deepseek集成到产品中的,是中国义乌的人偶、假人模特提供商,并实现了大卖。
综上,我们发现中国人形机器人当前破圈最佳的途径,就是给人提供情绪价值。从短期看,人形机器人具备与人互动的能力,才能帮助人形机器人打开市场需求。长远来看,发展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通用具身智能。有需求,人形机器人企业才会有现金流入,有现金流入才能滚动研发,整个产业才会逐步实现市场需求和研发投入相互强化的“正反馈循环”。除此之外,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形机器人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消除用户心目中对人形机器人的偏见和恐惧,从而更好接纳这项新事物。


如何应对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不足的挑战?如何前瞻性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对此,湖北给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和产业发展方案,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进行了前瞻性布局。
湖北提出,按照“芯片引领、模型驱动、企业强基、场景示范”的思路,坚持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基础支撑、融合应用“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产业能级为基础、数字底座为支撑、场景应用为导向、人才引育为保障”的人工智能发展体系。对此,可以理解为以芯片、模型、数据、场景开发为破局点,对具身智能产业进行前瞻布局。具体来看,湖北可以重点布局培养三类企业:
一是打好产业基础,支持人形机器人硬件企业发展,如算力芯片、减速器、滚珠丝杆、电机、控制器(小脑)、电子皮肤等技术企业,这类企业既可以是人形机器人供应商,也能成为湖北制造业,如汽车、工业机器人的重要供应商。
二是打好数字基础,积极发展数据企业,发展数商,以数据要素来推进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唯有实现技术突破,才能从根本上拓宽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三是打好软件基础。人形机器人的决策大脑、控制小脑、感知视觉等等。
纵观这三类企业,基本都是具身智能领域的上游企业。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智能手机变革的推动者不是乔布斯,而是触屏技术的成熟,而触屏技术的突破是由手机上游供应商实现的。当上游具身智能配套技术成熟之后,下游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瓶颈必然会迎刃而解。
当前,湖北在具身智能产业上游供应链配套和下游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方面都具备显著的产业优势。
供应链配套方面,湖北企业在具身智能配套技术领域表现突出。代表性企业众多,比如电子皮肤制造商武汉华威科、人形机器人大脑提供商黑芝麻智能、力传感器制造商飞恩微电子、自适应行走机器人制造商神农机器人、“灵巧手”解决方案提供商天问机器人等等。
技术发展方面,湖北在“大脑、小脑、感知、躯干、四肢”五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在高功率密度关节、精细灵巧手、电子皮肤等领域取得诸多技术成果。目前,湖北企业已在人形机器人上游构建了“技术护城河”,具身智能领域的“湖北力量”正在不断壮大。
产业发展方面,湖北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配套产品标准化。人形机器人处在发展早期,各家企业产品存在类型繁杂、配件匹配度低等问题,湖北企业积极行动,通过行业协商的方式,统一规格,积极成为具身智能各项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一流企业做标准”,湖北企业争当“一流企业”,通过主导和参与标准制定的方式,湖北机器人企业逐渐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主导者和领头羊。
综合来看,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当前仍然处于爆发前夜;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需要前瞻性布局,将成为“十五五”规划重点关注的“前瞻性产业”。当前,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热情似火。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冷静。我们要清楚一点:任何产业的生死存亡,不在资本市场,而在市场需求。只有准确找到人形机器人真正的需求场景,人形机器人产业才算是进入真正的发展轨道。湖北的做法是,将资源和政策聚焦在人形机器人的上游产业,通过技术研发,形成“企业护城河”,并积极推动上游人形机器人配套产业技术标准化。其好处在于,一方面,上游人形机器人配套企业能够成为湖北在具身智能产业上的“前瞻性落子”;另一方面,如果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和调整,这些配套企业依然可以借助技术优势在其他领域获得足够的现金流,以支撑企业长期研发,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