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汉江秋汛里的水文答卷——长江委水文局汉江防汛测报工作纪实
湖北日报 2025-10-28 19:29:53

10月18日8时,丹江口水库蓄至170米正常蓄水位,这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继2021年、2023年后第三次实现蓄满目标。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映出的不仅是2025年秋汛防御与汛末蓄水“双胜利”的捷报,更镌刻着长江水文人的坚守与担当——从会商室的彻夜研判到屏幕前的数字推演,从高洪中的坚守测验到丹江口库区里的智能监控,面对这场“旱涝急转”的硬仗,各环节无缝衔接,为调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决策智囊

数据洪流中支撑调度方向

“10月6日,汉江5号洪水刚现峰不久,丹江口水位已达169.5米,距离正常蓄水位不足0.5米,而预报一周之后的6号洪水的预报曲线的洪峰洪量还在不断上调”,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副主任陈瑜彬说,“泄洪时机早了可能会浪费洪水资源,晚了则可能导致加泄太急,让汉江中下游超警,如何平衡‘蓄’与‘泄’的关系,调度决策的每一步都得靠数据说话。”

水文局党组书记、局长官学文在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与预报员一道会商,分析研判水雨情。

作为防汛支撑的“耳目”与“尖兵”,长江水文的核心任务是将海量的监测预报数据转化为可靠的决策依据。秋汛期间,水文局党组书记、局长官学文每天和预报员一道分析雨情、研判水情。

“1-7月丹江口来水创建库来新低时,我们靠监测预报数据制定抗旱供水应急预案;8月下旬雨情突变,又是数据让我们第一时间切换至防汛模式。”官学文指着数字孪生长江智慧防洪抗旱系统上的流域雨水情图说,“旱涝急转最考验应变能力,而数据分析就是应变的底气。”

10月6日中秋节的会商让水文局副总工程师闵要武印象深刻。当时水库水位距离正常蓄水位170米仅一步之遥,汉江上游水库群也几近满蓄。而最新预报显示,6号入库洪水可能在几天内形成,并且之后汉江上游仍有降雨过程。

“我们根据汉江局库区监测数据,以及中游局中下游水位流量数据,结合预报中心的推演结果,连续比对多套方案。”闵要武回忆,最终经长江委会商确定了“预泄腾库、拦洪错峰”的调度方案,丹江口水库据此将汉江中下游下泄流量增加至9100立方米每秒,在6号洪水来临前降低库水位做好应对准备。

10月13日,汉江2025年第6号洪水形成前,丹江口水库水位已降至168.76米,库区淹没风险有效化解。10月14日起,在丹江口下游丹皇区间洪峰出现前,果断减小丹江口下泄流量,成功错峰,避免了汉江中下游水位超警,同时还保障了后续蓄水。

秋汛期间,这样的分析研判每天都在滚动进行。长江委水文局累计形成近百份专题分析报告,及时向长江委提出调度建议,所有结论均基于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资料的交叉验证,为防汛调度提供了精准支撑。

智慧预判

数字孪生助力调度决策

10月13日凌晨2点,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预报员蒯沐钦紧盯数字孪生长江智慧防洪抗旱系统查看汉江的水雨情信息。“目前,汉江上游来水还在快速发展,预计6号洪水会最先在安康库区形成,入库洪峰流量将达15000立方米每秒。”根据显示的有关雨水情数据,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

这套整合了“空天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数据的系统,正是秋汛期间的“智慧大脑”。依托数字孪生长江顶层设计,系统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水模拟体系,并集成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可及时高效地开展预报调度分析。

“以前靠经验公式推算,现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多种调度场景模拟,结合降水预报洪水预见期从2-3天延长至一周左右。”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水情一室主任张潇介绍。

10月14日汉江6号洪水期间,这套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预报员们通过预报预演,若按原计划泄洪,下游皇庄河段水位将超警戒0.2米,而通过系统模拟,“减少两孔泄洪”可实现与下游区间洪水精准错峰,这一建议被调度采纳,最终使该河段实际水位比警戒水位低了0.47米。这样的精准支撑在秋汛期间屡见不鲜,累计开展洪水预报1万余站次,发布洪水预警10次,预警信息直达防御一线。

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预报员进行水情分析

“在防洪与蓄水的关键期,情报、气象、水情三个专业支撑,分组24小时轮班。”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情报室余峻锋说,“有几晚汉江流域遭遇连续强降雨,干支流涨水迅猛,信息每隔1小时就要更新一次,在关键时期我们要为大家及时准确收集信息做好支撑,连喝水都盯着屏幕。”在秋汛最吃紧的1个多月里,预报中心会商室的灯光从未熄灭……

江上测验

中秋汛情里的一线支撑

10月6日中秋清晨,中游局江汉分局的长江水文108轮驶离泽口水文站,向着兴隆站测流断面全速前进。此时汉江秋汛正紧,3号洪水刚过,船长杜杨林和3名队员必须赶在新的洪峰抵达前,完成兴隆站的流量测验与泥沙采样,为中下游调度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作为汉江中下游水情控制的核心断面,兴隆站的数据直接影响调度决策精度。秋汛期间,该站测验频次加密至日测2次,遇到洪峰过境需每日连续监测。

“今年秋汛洪水密集,每次来水的流速、含沙量都有变化,必须精准捕捉这些‘动态参数’。”江汉分局测验员朱家劲一边检查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设备,一边介绍,“9月29日2号洪水时,江面漂浮大量杂草,设备多次被缠住,我们及时清理,就是怕数据断档。”

抵达测流点后,团队迅速分工:测验员孙羿安与轮机员黄旭捷合力将ADCP固定到船体边缘并连接数据线;朱家劲打开长江智慧水文监测系统(愿景系统)以及测流软件,准备监测数据情况并做好流速、水位数据录入准备;杜杨林则紧盯江面,及时调整船位避开漂浮物。

“ADCP信号不能断,哪怕几秒钟都可能会造成数据失准。”朱家劲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值,不时和杜杨林沟通时刻,确保航线始终保持在断面线上。江风渐大,船身轻微晃动,所有人都保持专注,直到完成全天的流量、含沙量的测验工作。

 汉江江段,中游局江汉分局职工进行高洪测验。

当天午后,团队在顺利完成兴隆站测流、取沙工作后,还重新调试好趸船的备用踏板,并清理了船身的浪渣。数据经过“四随”检查(随测算、随发报、随整理、随分析)后,通过愿景系统第一时间报至汉口水情分中心。

“虽然没和家人团圆,但测出的数据能帮上调度忙,值了。”杜杨林说。秋汛期间,这支团队累计完成44次流量测验、34次输沙测验,所有数据准确率100%,为汉江中下游“不超警、无险情”提供了准确的一线数据支撑。

数字赋能

智慧系统助力守护丹江口

“上津站2350立方米每秒、钟亭站885立方米每秒、茅坝关站1420立方米每秒……”9月26日清晨,长江委水文汉江局十堰分局的报汛群里,各巡测小组陆续上报实测流量数据,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刚投用的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在高效运转。

汉江局十堰分局的全覆盖水监控系统项目自2024年6月启动,2025年6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其间新建子午河口、圪塔庙2处水位站,改造上津、钟亭等6处水文站,新增流速仪缆道、非接触式雷达缆道、视频监测等设施,实现水位、降水、流量等要素的实时监测与远程监控。

自2025年5月系统试运行以来,上津站已依托系统进行测流29次,茅坝关站测流25次,钟亭站测流14次,镇坪站测流8次。其中上津站、茅坝关站成功施测到今年最大洪水过程,其他站点也收集到了建站以来最大实测流量资料。

“以前测流要靠人工往返跑现场,现在有了在线监测和远程监控,能完整精准捕捉洪水起涨、峰值、回落全过程”,十堰分局技术人员杨佳欣介绍。茅坝关站的雷达波在线流量监测设备,在秋汛期间持续稳定运行,为洪水预警提供了连续数据支撑。

汉江局茅坝关站进行雷达波在线流量监测。

今年秋汛中,汉江局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水情‘四预’系统”首次投入实战,成为防汛决策的“智慧大脑”。该系统整合流域800余个报汛站点数据,通过“空天地”一体监测网络,实现重要站点1-3天水位流量预报。其分级预警与动态预演功能,可指导测站科学布设测次,提前开展水文水质同步监测,并向梯级电站与地方防汛部门推送预警,推动了防汛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见”。同时,汉江测控平台作为数据枢纽,集成“四预”系统与多要素平台,实现对水位、降水、流量等要素的实时监控,确保“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报得及时”。

此次秋汛实战展现了汉江局在数字化技术与水文业务深度融合领域的创新成果,标志着汉江局防汛测报工作迈向“数字化驱动、智能化引领”的新阶段,为库区防洪调度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水文支撑。

汉江秋汛防御与汛末蓄水的“双胜利”,终于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落地。172亿立方米的拦洪量、45.4万避免转移的人口、111.4亿元减少的损失,每一个数字背后,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如今,汉江碧水已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潺潺北上,滋养着沿岸千万百姓,而水文人仍在忙碌,他们将责任和使命牢牢地扛在肩上,继续书写着服务江河安澜的新答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磊、通讯员郑力、王濂、杨华欣)

10月20日,长江汉口江段,中游局汉口分局水文趸船。

责任编辑:刘胜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