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孝武 通讯员阳成城 汪万军 实习生刘彤
“虽然我们入朝时已经签了停战协定,但仍是一级战备,在朝鲜我们有半年时间穿着衣服睡觉,战士们就睡在坦克下面,用篷布盖着。”虽然已经过去60多年,但志愿军老兵周义仁对自己的抗美援朝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近日,89岁的周义仁在武汉军休四中心接受湖北日报记者专访,回望自己近40年的军旅生涯,他感慨:“最难忘的还是在朝鲜那3年多的时间!”
周义仁。
率部一年维修保养坦克和自行火炮700台次,荣立三等功
出生于1936年2月的周义仁,是浙江绍兴人。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党和国家号召全国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1951年7月16日,年仅15岁的周义仁响应号召参军,先后在华东装甲兵青训处和北京第一装甲兵学校学习。
年轻时的周义仁。
“1955年3月30日,我所在的坦克自行火炮第207团接到上级命令,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新溪郡驻防,归建陆1军2师,共同担负守卫朝鲜西海岸的抗美援朝战备任务。”周义仁说,当时坦克兵是秘密入朝,主要是为了防止美帝撕毁停战协定。初到朝鲜驻防地时,周义仁所在的团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大家夜夜衣不解带,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半年多,让他终生难忘。
进入1956年,战备的形势比较平稳了,部队才恢复了日常训练。周义仁在修理连保养排担任副排长,和全排战友一起负责全团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维修、保养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保养好战车,出现故障第一时间立马维修好,一年维修保养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约有700台次。”周义仁介绍。因为创新半机械化保养工作流程,发明了革新工具6件,经志愿军坦克兵指挥所考评,周义仁荣立三等功。
周义仁(左一)在朝鲜留影。
回国时朝鲜人民依依不舍,不到3公里的路走了1个多小时
由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在1958年9月撤离朝鲜回国时,周义仁当选为部队代表,受到朝鲜最高领导人接见。对撤军回国时的场景,周义仁的记忆可以精确到“小时”。
“9月26日下午5点钟左右,我所在部队全团官兵集中在营房大操场上,带上17个伙房做的饭菜,与驻地的全体村民一起吃晚饭,大家席地而坐,村民们也各自拿出可口的菜肴和米酒,道别长达两个小时。”周义仁说,当时许多村民流着热泪不愿散席而去,当晚他一夜无眠。
9月27日上午8点钟左右,全团开始撤军,营房里响起欢送的乐曲,全村的群众几乎全部赶到村头、公路两旁喊着口号,挥着小旗,流着热泪,夹道欢送,许多村民紧握志愿军的手不放,拿出煮熟的鸡蛋硬塞在战士的挂包里,欢送的人群使行军队伍难以行进。“不到3公里的路,走了1小时20分钟,中间是车流,两边是人流。大家都是手挽着手,哭得稀里哗啦。”周义仁回忆。
周义仁(右三)抱起两名朝鲜儿童。
9月28日凌晨,周义仁与战友们乘坐的列车走到朝鲜沙里院车站时,在睡梦中被欢送的锣鼓声惊醒。当他走下站台观看时,遇到两名戴红领巾的朝鲜儿童向他招手致意、赠送红领巾,他感动地立即抱起他们。这个场景正好被记者拍到,成为周义仁的毕生珍藏。
回国后,新婚第9天接到命令返回部队,英勇剿匪再立三等功
1960年2月至1960年11月,周义仁按照部队指示下连当兵参加康藏平叛。
“收到‘速返部队执行特殊任务’的电文通知时,我当时正休探亲假完婚。我立即收拾行装,告别了新婚9天的妻子,火速返回部队完成工作交接,秘密赶赴川藏。”周义仁介绍,在康藏高原平叛战斗的270多个日日夜夜,90%以上的时间是在深山老林露营中度过的,他随部队执行了22次行军、搜索、作战任务。在围歼叛匪的战斗中,他还负了伤,荣立三等功。
作战英勇的周义仁,此后历任连长、作训参谋、作训副科长、副团长、团长,1983年1月任武汉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副部长,1984年11月任武汉军区司令部军事研究室副师职研究员,直至1990年12月退休。
“我的一生,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跟党走’。听党话,跟党走,无悔一生。”周义仁说,回忆自己的戎马生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风浪掀起多高,他都是坚定不移跟着党走,这已经成为他刻进骨子里的信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