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视频为:10月25日16时,防空警报响起,武汉江汉关博物馆前的市民和游客驻足观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剪辑)
刚刚,武汉全城
响起防空警报
你听到了吗
87年前的今天
侵华日军从汉口岱家山
进入武汉市区
武汉就此沦陷
武汉人民在日寇铁蹄下
遭受了7年的蹂躏和苦难
遭到日军轰炸的汉口。
据武汉市人民政府
此前发布的通告
10月25日16时00分至16时30分
在全市开展防空警报试鸣
防空警报鸣放具体时间及信号规定如下:
16时00分,鸣放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持续3分钟;
16时15分,鸣放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持续3分钟;
16时27分,鸣放解除警报:连续鸣响,持续3分钟。
防空警报试鸣期间,请全市各单位、全体市民和临时来汉人员保持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各相关单位可根据需要组织开展防空疏散演练和模拟救援活动。
今天,武汉再一次拉响警报,提醒市民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是武汉试鸣防空警报的第21年。
1938年10月25日,武汉陷落。日寇的铁蹄踏碎宁静的家园,那一夜,长江两岸炮声、哭声、焚烧声交织。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下这座“地狱中的城市”——烈焰、浓烟、焦土、残垣。
87年过去了,英雄的武汉早已从废墟中重生。防空警报不只是警示,更在提醒——我们脚下的安稳、眼前的繁华,是先辈们用流血和牺牲换来的。
被日机炸死的武汉儿童,母亲在旁痛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翻拍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从焦土到热土
1938年的汉口,是战争的焦土。日军的炮火与焚烧让江岸一片灰烬,街巷被毁。那时的武汉,人们的生活被迫停顿,城市的心跳仿佛冻结在战火之中。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随军记者从武昌江边拍摄被火焚烧的汉口城区。【图片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何宇欣扫描自日本于昭和十三年(1938年)十一月二十日印刷的世界画报】
如今,汉口江滩焕发新生。高楼林立,灯火辉煌,江水倒映城市光影。夜幕下,一家三口的背影静静伫立在武昌江滩,望向远处汉口的繁华,他们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与曾经的焦土形成呼应。
2025年8月22日傍晚,武汉市民一家三口在武昌江滩公园远眺华灯初上的汉口城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这片江滩不仅是城市景观的变化,更是几代武汉人心灵的延续。从废墟到繁华,从苦难到团圆,焦土变为热土,这里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也承载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长江上的守望者
鄂州观音阁,屹立在长江上的守望者。
1938年,作为武汉的东大门,这里被炮火笼罩,江面上军舰巡弋,飘扬的太阳旗昭示法西斯的邪恶侵略。观音阁下的江滩成为保卫武汉的外围战场,炮声与硝烟让每一寸空间都笼罩压抑。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侵华日军在在湖北鄂城(现湖北鄂州)长江边远眺长江中心的鄂州观音阁,画面右侧近处,一面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太阳旗十分醒目,画面远处江面是一艘巡弋江面的日本军舰。【图片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何宇欣扫描自日本于昭和十三年(1938年)十一月二十日印刷的世界画报】
如今,江面焕然一新,江滩充满了绿意与生机,骑行的小孩掠过镜头,江风轻拂。曾经的军舰,如今换作来往的货轮,远处是黄冈城区的轮廓,高楼林立,波光映照城市的宁静。
2025年8月1日,湖北鄂州,孩子骑着自行车经过花开正盛的长江江滩,背后的观音阁依旧巍然屹立,远处的黄冈市区大片高楼拔地而起,江面上航行的是川流不息的货轮,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印入眼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观音阁依旧矗立,守望历史流转,也守望平凡生活。它沉默亦欣然:战争阴云早已散去,世间安宁如此美好。
巍巍黄鹤楼见证
当年的武昌宾阳门(现大东门)是武昌城最后的决战地。日军攻入后,街巷尽毁,黄鹤楼被硝烟笼罩。
1938年10月26日,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侵华日军从宾阳门(现大东门)突入武昌城内。【图片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何宇欣扫描自日本于昭和十三年(1938年)十一月二十日印刷的世界画报】
今天的大东门是武汉最具活力的片区之一。黄鹤楼依旧巍然伫立,从悲怆的见证者,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废墟已消失,城市天际线成为脊梁,每一条街道、每一盏灯火都在讲述武汉的坚韧。
2025年8月30日,夕阳映射在武汉黄鹤楼,背后的武昌大东门区域高楼林立格外繁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黄鹤楼不仅是江城历史符号,也是现代武汉的象征。从废墟中崛起的城市,如黄鹤楼般巍然不动,承载着记忆与希望。夜色笼罩江城,灯火闪烁间,它俯瞰的不再是战火,而是城市脉动、生活温度,以及几代人用岁月凝结出的光芒。
87年,是城市从炼狱战火到人间灯火的距离。
87年,是民族从伤痛走向自信的征程。
2025年9月29日,武汉市的小学生们脸上贴着国旗贴纸,手持国旗和在欢声笑语中迎接国庆节的到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今天的武汉,汉口夜市的叫卖声、东湖绿道的车铃声、光谷实验室的嗡鸣声……一点一点汇成新时代的合奏。
2025年8月26日,航拍高楼林立现代化的武汉武昌城区。
夜色降临,当万家灯光再次亮起,金色的河流在风中闪烁——那是武汉的光,也是中国的光。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10月25日下午4点,武汉上空再次鸣响防空警报。
这一天,是武汉沦陷87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
当警报声在我们头顶回响,如同两个历史坐标的交汇,连通两段截然不同却又血脉相连的民族记忆。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日。当凄厉的警报划破武汉的天空,史料记载:“每遭空袭,血肉横飞,火灾四起,房屋倒塌,多少劳动人民家破人亡,惨不忍睹。”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对武汉这座华中重镇发动了72次空袭,3080枚炸弹如雨点落下。那是武汉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这座城市肌体上永不能忘的深重创痕。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抉择。数十万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197653名中华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
从武汉沦陷到抗美援朝,不过短短十二年。这十二年里,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已完成了从“任人宰割”到“挺直脊梁”的历史性跨越。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不仅是深沉的战略智慧,更是源自一个民族的斑斑血泪与切肤之痛:从人间炼狱的屈辱记忆,到毅然亮剑的坚定决绝,从被动挨打国土沦丧,到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两段历史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天时空交叠,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凤凰涅槃。
今天,当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防空警报的回响不仅是对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致敬,更是再一次敲响警钟: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常态,而是需要用生命捍卫的珍贵成果。落后就要挨打,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既经历了至暗时刻,也见证了浴火重生,从江汉关的钟声到防空警报的长鸣,从悲怆的低音到昂扬的强音,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和弦。
警钟长鸣,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面向未来。穿越时空的警报声告诉我们:永远保持清醒,永远自强不息,才能守护每一天的人间烟火,守护无数先烈用热血捍卫的和平。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