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通讯员 黄影
鼓板声声,唱腔阵阵,余音绕梁。10月24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的压轴演出之一——由国家京剧院带来的经典现代京剧《红灯记》在武汉洪山礼堂精彩上演。
舞台上,红灯熠熠生辉,照亮了观众席上一张张沉浸于剧情中的脸庞,也照进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记忆。铿锵锣鼓和熟悉的旋律响起,现场千余观众跟随剧中人物,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演出剧照(演出方提供)
《红灯记》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铁路扳道工人、共产党员李玉和与母亲李奶奶、女儿李铁梅三代异姓一家,在“二七”大罢工的革命情谊中结缘。在执行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任务时,李玉和因叛徒出卖被日寇抓捕,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李奶奶在牺牲前向铁梅痛说革命家史,激励后代。最终,铁梅继承遗志,在党和群众的帮助下,机智摆脱敌人,成功将密电码送上柏山。
“痛说革命家史”“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一个个经典唱段在礼堂回荡,赢得观众阵阵叫好声和掌声,不少唱段引来戏迷小声跟唱。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年轻的面孔。
演出剧照(演出方提供)
演出中,国家京剧院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将剧中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李玉和的坚毅刚强,奶奶的深沉大爱,李铁梅的成长蜕变,都在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字正腔圆、情饱满、荡气回肠的唱段,尽显演员的深厚功力和京剧的艺术魅力。
演出现场,三代同堂观剧的场景并不少见。今年68岁的李先生带着儿子和孙子一起来观演:“我年轻时就喜欢《红灯记》,让我更高兴的是,儿子和孙子也看得入神。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能够让不同年龄的人产生共鸣。”
演出剧照(演出方提供)
“《红灯记》我年轻时就百看不厌,这次能现场看国家京剧院原汁原味的演出尤其开心。剧中'二七'大罢工发生地就在武汉,更是觉得特别亲切!”72岁的华中科大退休教师陈建福女士说。
90后观众文先生则说,他是戏曲票友,读大学时就演过《红灯记》片段,这次看了整部剧感觉特过瘾,“真是一场震撼人心的京剧盛宴。”
坐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身边的水果湖一小三年级学生、8岁的方子衿小朋友,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场演出:“我觉得这部戏故事很精彩,戏里的铁梅演得最好,最能打动我。”
演出剧照(演出方提供)
演出结束,观众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诞生于61年前的《红灯记》,以其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京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自1964年首演以来,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它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观众。
演出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农新瑜摄)
据了解,国家京剧院《红灯记》已历经三代传承,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如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等,他们的精湛表演为后辈树立了榜样。新一代演员如张浩洋、毕小洋、张译心等,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赋予经典角色新的生命力。几十年来,《红灯记》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还走出国门,受到国际观众的喜爱。
观众在演出前留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农新瑜摄)
此次来汉演出,国家京剧院以全院最佳演员阵容倾情出演。第三代李玉和扮演者、80后演员张浩洋表示:“《红灯记》是我们剧院的传家宝,我从2011年开始演李玉和,迄今已演过200多场,每次演出,看到观众被剧情打动,被人物感染,跟着我们一起唱,我们就知道,这部戏的价值还在,它的精神还在传承。”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