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杨金智 任积超
秋雨淅沥,农户却不焦虑。
“收割后没有地方晒,就直接拉到合作社来烘干!”枣阳市兴隆镇随阳村村民王长友种了25亩水稻,眼瞅到了收获期,却遇上连续的阴雨天。10月20日,雨稍作停歇,王长友就请来履带式收割机下田,将稻谷赶紧抢收上来,直接拖到枣阳市胜阳农资专业合作社。
可湿漉漉的稻谷,含水量接近40%。“今晚就得烘干!”合作社理事长周伟抓起一把稻谷,揉开谷壳,尽管淋了雨,但品质不赖。合作社收下稻谷后,王长友满意地跳上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走了。
枣阳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秋粮占当地粮食总产的近六成。今年9月以来,该市累计降雨量超2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连续阴雨天气导致秋收进度滞后十天半月,对作物的收割、晾晒造成不利影响。
打响“秋收保卫战”,贵在精准施策。据枣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沈齐锋介绍,早在秋收前,枣阳市备足7500余台履带式收割机、400台轮式收割机,全部进行检修,对机手开展培训。同时,及时向社会公布了96个烘干点位,方便农民就近烘干。
枣阳市胜阳农资专业合作社正是其中之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烘干车间内热浪扑面、机声轰轰,12台15米高的烘干设备一字排开,一车车“拖泥带水”的鲜玉米粒和湿谷经历着“奇妙变身”。
“这是今年新上的智能烘干线,只要点下按钮,湿谷就会被自动提升到相应的烘干仓。”周伟介绍,烘干塔搭载的水分检测仪可实时监测谷物含水率,只要在作业前设定好干燥温度、目标水分值等,设备就能精准调控,自动烘干。“15个小时后,湿谷达到最佳干燥状态,再启动传送带按钮,就可以抽风出粮了。”周伟称,相比传统晾晒,机械化烘干既能减少粮食损耗,更具备节省场地、降低人力等优势,全程只需要两三人。
长一智,源于“吃一堑”。周伟回忆,2023年秋收,当地遇到连续一周的阴雨天,合作社收获的4800多亩水稻和玉米来不及晾晒,有近8万斤粮食霉变和发芽。“收上来的粮食因雨造成减收,让人心疼!”周伟意识到,必须购买烘干设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于是,合作社投资520万元,购置12台烘干机,并配套烘炉、清筛机、提升机和电力设施等。
“雨后收的稻谷,存放时间不能超过3天,得抢时间烘干。”周伟介绍,自9月上旬以来,合作社已连续烘干作业44天,每天三班倒,每班四人,人歇机不停,日烘干量达600吨,最大限度减少了农户的损失。
在枣阳,近百个烘干点开足马力、昼夜不停,每批次的烘干能力达1.1万吨。凭借争分夺秒和全链条高效应对,“丰收在望”稳稳地化作了“丰收入仓”。
每一粒归仓的粮食,都是对汗水的最好告慰,都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最坚实的贡献。今年,枣阳市秋粮面积155万亩,其中水稻74万亩,玉米78万亩。截至目前,玉米抢收完毕,水稻收获接近尾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