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逐“绿”向“智” 新质澎湃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奋楫扬帆
宜昌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宜昌达门供图)
“三峡护坝1”号(彭强 摄)
“三峡氢舟1”号(中船712研究所供图)
宜昌达门绿色多用途散货船(宜昌达门供图)
“长江三峡1”号(长江船舶设计院供图)
文中提到:
仅需10分钟!“华航新能2”号纯电池动力船完成换电试验,这是宜昌首次进行纯电池动力船换电试验,标志着我省内河航运绿色转型迈向规模化探索新阶段。
在大力推进电动化的同时,湖北统筹布局其他清洁能源补给设施。鄂州三江港、宜昌秭归港两处LNG加注站建成投运,初步形成了“电能为主、多能互补”的船舶清洁能源补给体系。此外,湖北还积极探索氢能加注站建设,为未来氢燃料电池船舶的应用做好基础设施准备。
《合作备忘录》签订以来,湖北以“串珠成链、集链成群”的思路,在全省统筹布局八大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以武汉为核心,宜昌、荆州、黄冈协同发展的国家船舶与海工装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总投资50亿元的宜都园区一期已全面建成投产,成为全省绿色智能船舶制造的重要基地;总投资40亿元的武穴园区一期将于年底投产;黄州、枝江等园区正在加快转型升级。
全国80%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出自湖北,首研首制“三峡氢舟1”号、“氢电拖1”号氢燃料电池动力船,“长江三峡1”号纯电动大型游船,“中远海运绿水01”轮、“华航新能1”号集装箱换电运输船,“三峡护坝1”号纯电动清漂转运船,“国能长江01”号甲醇燃料动力船等标志性示范船型。本月,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即将在宜昌下水。
在公务船领域,绿色智能船舶获广泛应用——
宜昌市政府制定了2025年底全市公务船电动化率100%的发展目标,与三峡电能签订全国首个市级公务船全电动化示范项目;长江航务管理局制定系统内公务船电动化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实施首批17艘电动公务船新(改)建工作;长航集团、华中港航集团等龙头航运企业率先承诺所有新增船舶全部为绿色智能船舶。
秭归县沙镇溪镇长春村,农户使用无人机吊运采收的冷水稻。(视界网 周仕伟 摄)
山水“生金”
农旅融合激活美丽经济
粉黛子草为河畔点缀出浪漫的粉霞。(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通讯员 李美娇 李娇
秋意渐浓,山水含情。10月22日上午,湖北日报联“县”直播走进宜昌市伍家岗区,漫步柏临河生态廊道,领略城郊乡村的生态之美与休闲之乐。
直播镜头下,水面波光潋滟,亲水步道上市民悠然漫步,三五钓友临水倚坐,尽享秋日闲适。沿岸蜿蜒的骑行道与慢跑道,与成片摇曳的粉黛子草相映成趣,为河畔点缀出浪漫的粉霞。远处露营天幕错落有致,生态停车场秩序井然,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人欢”的滨水画卷。
“几年前这里还是普通的河岸,经过系统治理,如今已成市民休闲好去处。”主播边走边介绍,柏临河生态廊道新建约17万平方米公园绿地,生态修复不仅重现碧水清波,更带动灵宝村、南湾村的发展转型,让生态效益转化为民生福祉。
跟随镜头移步,主播一路推介两村的特色物产:枝头金灿灿的柑橘、田间红润饱满的洋坝萝卜、大棚中孕育希望的草莓新苗……那条沿河延伸的骑行慢跑道路,被主播称为“最美乡村绿道”,成为市民骑行、慢跑、亲近自然的优选路线。
走进南湾村柑橘园。村民彭云发说:“我们这儿不仅有柑橘,还有水蜜桃、巫山李子、草莓。月月有果熟,四季可采摘,每年能增收两万多块钱。”路边柑橘代收点的周启芳一边忙碌一边补充:“咱们柑橘产量高、口感好,游客都爱回购。今年预计代收1850吨,能为村民带来185万元左右的收入。”
如今,柏临河沿岸已成为宜昌市民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
打入国际宠物食品市场
生产订单排到明年
10月21日,宜昌当阳市王店镇志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仓库里,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将红薯削皮、切条。隔壁车间里,浸泡、蒸煮、糖化、烘干……现代化流水线全速运转,香甜气息扑面而来。其貌不扬的“土疙瘩”变成金灿灿的宠物食品,即将发往日韩和欧洲市场。
“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1月份。”公司总经理李永桂抓起一把刚烘干的红薯产品介绍,目前生产线日产成品4000公斤,消耗鲜薯20吨至30吨。今年计划收购鲜薯7000多吨,全部加工出口,产值可达4000万元。
在原料堆放区,跑马村62岁的村民陈志羽正忙着分拣红薯。今年他按订单种植了3亩“济薯26”新品种,收获8000公斤,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卖给志成公司,收入9600元。“现在又被招进公司上班,每天能挣130元,打算干满4个月,再赚1万多元。”老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像陈志羽这样“一地双收”的农户在当地不在少数。企业推行“保护价收购”机制,明确市场价高于每公斤1元时按市场价收购,低于时按保底价收购,给种植户吃下“定心丸”。目前,订单农业已在宜昌各地发展到6000多亩,明年预计扩大到1.6万亩。
为小红薯勇闯国际大市场保驾护航,当地农业、商务部门搭建联合出口平台,降低通关费用;王店镇全力保障原材料供应,协助企业招工,妥善解决污水处理问题。
“宠物食品国际市场前景广阔,产品供不应求,价格稳定。”望着满载产品的货车缓缓驶出厂区,李永桂信心满满,“公司新增的果蔬脆生产线将于今年12月正式投产,日耗鲜薯15吨,可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当阳频道 作者 张锴 薛恩维 肖梦涵)
-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