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东湖快语| “卢浮宫被盗珠宝”挂闲鱼?文物犯罪不应“娱乐化”
湖北日报 2025-10-22 23:18:25

007IQVQngy1i6lgppbo9zj30u01j17ee.jpg闲鱼出现的”抽象链接“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近日,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遭遇盗抢,多件珍贵藏品失窃,目前仍下落不明。10月22日,却有媒体记者在二手平台闲鱼上发现,有多个“卢浮宫博物馆被盗珠宝”售卖链接,标价从99万元到9999万元不等,链接文案中还有“9.5新,现货在手、刚取货,低价急出”等描述。与此同时,义乌出品的“卢浮宫被盗珠宝”仿制品也在淘宝上线,售价十几元到数十元不等,轻松就能拿下一件“珍品高仿”。

卢浮宫失窃案属于重大国际刑事案件,闲鱼上出现的所谓“被盗珠宝”显然不可能是真品,这些标价千万的链接,更多是蹭热度的恶搞行为。平台出现如此明目张胆的“赃物交易”,虽是借热点炒作和围观起哄的闹剧,若较起真来,仍可能涉嫌诈骗。而义乌仿制品火速出炉,一方面反映出国内小商品市场对热点的敏感度极高,生产链的效率和速度快到令人吃惊,一方面也暴露出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使用“卢浮宫原版复刻”等宣传语,还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历史上,卢浮宫多次发生盗窃事件。1911年,名画《蒙娜丽莎》不翼而飞,两年后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被找到;1983年,两副文艺复兴时期的盔甲失窃,直至近40年后才找回。当下,卢浮宫客流量巨大,安保人员及安保措施却捉襟见肘。当地工会说,卢浮宫近年来削减的岗位中包含诸多安保岗位。

江洋大盗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探囊取物,中国社交平台一边积极“吃瓜”,一边上演了一场“赛博销赃”。这不仅是比以往只呈现在银幕上的珠宝大劫案更离奇的“魔幻现实主义闹剧”,更是一面多棱镜,既照见文物管理的尴尬现实、部分商家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折射出文化价值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化。有网民调侃:“卢浮宫安保还没义乌生产线靠谱”,虽为戏言,却也尖锐讽刺了一些文博机构安全管理的不堪一击,和“万物皆可仿”的商业思维大行其道。


文物历史之重,中国人更有切肤之痛。网民吃瓜只是个人行为,但平台却需守住责任底线,商家也不能突破法律红线。面对“玩抽象”的所谓商品链接,平台应升级技术手段,加强关键词管理和商品审核;有关部门也应关注仿制品的知识产权边界,并借此机会对公众进行文物保护与收藏的知识普法。

珍贵文物应当通过正当渠道,被更多人看见、了解。近年来全球各地频发的艺术品失窃事件,一再敲响警钟:文物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直面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不应用“娱乐化”消解其严重性。

责任编辑:肖擎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