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 郭静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绵延发展中,积淀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智慧与治国方略。这些思想不仅闪耀于古代经典的字里行间,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相融相通,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芒。
《管子·立政》篇中提出的“治国五事”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国家的贫富兴衰与生态状况紧密相连,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基础性、决定性条件的客观规律。
重新审视并深入阐发这一传统智慧,对于我们今天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本源探究:传统生态治国方略的哲学基础与系统逻辑
《管子》所论“五事”,并非孤立的政策罗列,而是构建在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系统性生态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治国理政闭环。
其一,“天人相谐”的宇宙观是其哲学基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管子》将“山泽”“草木”“沟渎”“障水”等自然要素的状态,视为衡量国家治理水平的首要标尺,这正是“天人相谐”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表明,君主(治理者)的责任不仅在于管理社会,更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自然系统的平衡,就是动摇国家统治的根基。这种将自然纳入治理核心范畴的视野,超越了把自然纯粹视为征服与索取对象的狭隘观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治理遗产。
其二,“资源永续”的生产观是其经济逻辑。“五事”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自然资源保护到社会财富创造的逻辑链条。“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旨在维护自然再生产能力,确保“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源源不断;“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是通过工程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水旱从人”的稳定生产环境;“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与“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则是遵循生态规律,构建多样化、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确保民生基础稳固。这四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保护自然资本→管理关键资源→优化土地利用→保障生物产出。这个系统的健康运行,直接决定了国家的财富积累能力。
其三,“节用禁奢”的消费观是其社会约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的要求,表面上是反对奇技淫巧,深层则是倡导一种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社会消费模式和价值观。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古代,过度追求奢侈品制作,意味着对有限自然资源的非必要耗竭,会破坏前述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这条规定,实质上是对社会总需求的管理,旨在将人的欲望约束在自然供给能力之内,从而保障整个系统的长期稳定。这与儒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一脉相承,构成了古代生态智慧中不可或缺的消费侧管理思想。
由此可见,《管子》“五事”是一个蕴含着系统论思想的早期生态治理模型,它涵盖了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生产组织和消费引导等多个维度,其核心要义在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健康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之上。
二、理论飞跃:“两山”理论对传统智慧的继承与超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智慧的历史性升华与创造性转化。
首先,“两山”理论深刻揭示了生态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了从“避免国贫”到“主动创造”的认知飞跃。《管子》的论述更多是从规避风险、防止“国贫”的防御性角度出发,强调保护生态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两山”理论则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更加积极、能动的姿态,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它明确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发展优势,蕴含着无限的经济价值。保护好“绿水青山”,不仅是为了“不贫穷”,更是为了培育和获取更大的“金山银山”。这是对生态价值认识的一次哲学性跃升,将生态环境从发展的“约束条件”提升为“内生变量”和“增长动能”。
其次,“两山”理论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是对传统农业文明生态观的范式突破。《管子》的智慧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其生态实践的边界和手段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两山”理论则是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宏大背景下提出的,它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老路,要求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是技术路径的转变,更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深刻革命。它要求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探索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新路径,这是传统智慧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所能达到的全新境界。
再次,“两山”理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赋予了生态福祉新的时代内涵。《管子》的出发点是“强国”“富民”,具有鲜明的国家本位色彩。而“两山”理论则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它更加突出地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于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基础性作用,回应了人民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这使得生态治理的目标直接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实践深化:以系统观念推动“两山”转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将《管子》的系统智慧与“两山”理论的科学指引转化为生动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一要筑牢生态底线,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存量与增量。这是“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的现代践行。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产。
二要创新转化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这是“因地制宜”“六畜百果”思想的升华。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绿色产业,积极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让守护“绿水青山”者获得合理回报。要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依靠科技创新,挖掘自然资源的多元价值,实现“点绿成金”“增值变现”。
三要倡导绿色风尚,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在现代社会的回响。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推广绿色产品,引导公众向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从需求侧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四要完善制度保障,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这是将实践经验上升为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两山”转化的路径清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
从《管子》充满睿智的警示,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波澜壮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滋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让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的更大贡献。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