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日本记者:“我要把最真实的历史写出来,告诉更多日本民众”
湖北日报 2025-10-21 12:44:18

“每年4月29日这天,我都会和姑母陈难生前一样,怀着沉重的心情悼念亡者,也牵挂着远在日本的美惠子女士的后人……”

10月20日,两位特殊的访客踏着秋雨来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他们,一个是抗战烈士陈怀民的侄子陈德,一个是日本共产党党报《赤旗报》北京分局长、记者小林拓也。

陈怀民烈士的妹妹陈难,曾给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的遗孀美惠子女士写过三封信,直言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苦难,盼望与她一起守护和平。

多年来,陈德一直在寻找美惠子的后人。本文开头的一幕,正是他在为小林拓也诵读自己续写的“第四封信”中的内容。

双手交握的那一刻,小林拓也与陈德相视而笑。80多年时光流淌,那份跨越国界、超越仇恨的共情,在人们心中撒下爱与和平的火种,生生不息。

妹妹陈难
给日军遗孀写信呼唤和平

幼年时期陈怀民与父亲的合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翻拍)

今年76岁的陈德是陈怀民长兄的儿子,从小听着叔父的英雄故事长大。

“陈怀民和陈难,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采访中,小林拓也问。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陈德默念一遍这个问题,陷入回忆。

1932年,陈怀民加入第十九路军成为一名大学生义勇军。看到日机轰炸造成大量军民死伤,他当即立志要加入空军。

1938年4月29日,日军大规模空袭武汉。当时,陈怀民已经是第4航空大队第23中队飞行员,他驾驶飞机与日军激战,遭到5架战斗机围攻。飞机油箱着火后,陈怀民放弃跳伞逃生的机会,驾机径直撞向敌机,成为世界空战史上与敌机对撞第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

那一年,陈怀民22岁。

坠机后,人们多日打捞,一个多月后才在长江下游发现两具肿胀变形的尸骸。根据遗体上留下的物件,确认其中一具是陈怀民的尸骸,另一具是日军飞机驾驶员的尸骸。这名日军飞行员的口袋里藏着一封几乎被江水泡烂的书信,写信人是他的妻子美惠子。

网友通过AI技术制作的陈怀民烈士与未婚妻王璐璐的合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翻拍)

“做了飞行士的妻子,总是守着孤凄的日子……”人们展信一观,美惠子对亲人的牵挂、对战争的恐惧、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字字泣血。可她的丈夫——叫作高桥宪一的日军飞行员,再也无法回应她。

“姑母陈难看见这封信,心情非常复杂。”陈德说,姑母原名陈天乐,哥哥的殉难让她痛不欲生,从此改名陈难。她继承哥哥的遗志,从军抗日。

想到美惠子同样因为战争失去至亲至爱,想到中日两国千千万万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父母妻儿,陈难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

她拿起笔,给美惠子写下一封信。

“她非常关心美惠子,不带一点怨恨,甚至恨不能立刻去见美惠子,共度友爱的生活。”小林拓也细细读着信件,不禁提问,“她为什么同情日本士兵的妻子?”

“这个问题,姑母自己给出了答案。”陈德抚摸着信纸,仿佛看见那个坚毅的姑母。

信中,陈难谈起陈怀民与高桥宪一的战斗。她写道:“怀民哥坚决地猛撞高桥君的飞机,这不是发泄他对高桥君的私仇。”她清醒地告诉美惠子,“如果这恐怖的战争、残暴的烧杀延绵到世界每个角落,不消说我们会再次演出‘同归于尽’的悲剧,即使是地球,都有毁灭的一天。”

两个有同样悲惨遭遇的女性,能做些什么?陈难在信中说:“你应该以爱护全人类、救自己救人类的热忱,来防止自己国内军阀的跋扈。如果贵国军阀对于中国的残暴行为和强占中国领土的野心一天不停止,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绝没有一个人会屈服!”

“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苦难,应该携手制止这场罪恶。我的叔父和姑母,他们都为世界和平而奋斗。”陈德说。

“了不起的兄妹俩,了不起的中国人民!”小林拓也连声说。

跨越半世纪的寻找
让日军遗孀动容

 陈怀民后人陈德向《赤旗报》记者小林拓也展示姑姑陈难给日军家属美惠子的致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涂家骏 摄)

当时,由于战乱,美惠子并没有收到陈难写给她的信。但经《武汉日报》等媒体公开发表后,这封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向世界广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1939年春,周恩来在重庆会见陈难,对她说:“你给美惠子的信,我看了。写得好,不只是写给美惠子的,也是写给日本人民的。”

“虽然没能与美惠子取得联系,但姑母从未忘记她。”陈德说。

1987年4月29日,陈怀民殉难49周年纪念日当天,古稀之年的陈难给美惠子写下第二封信。信中,她深情邀约:“希望您能来中国和我携手漫步于空战后的武汉青山脚下,天兴洲边,以此安慰昔日两机相撞而同归于尽的灵魂,好让他们永远地安息……”

这一次,陈难借助中日民间交流升温的契机,委托国际友人打听美惠子的下落。

“后来呢?找到了吗?”小林拓也急切地询问。

陈德介绍,1987年秋,国际友人终于辗转在日本东京找到了71岁的美惠子。读到陈难的信、听说陈怀民的故事,美惠子当场泣不成声。失去高桥宪一后,她改嫁、搬家,全然不知有位中国女性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在寻找自己。

美惠子通过友人转达对陈难的感激:“从未想过中国的亲人会如此宽容,这份情谊让我铭记终生。”

消息传回,陈难亦是欣喜不已。1990年11月1日,她给美惠子写了第三封信:“尽管我们俩的国籍不同,远隔海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让我们像亲姐妹一样,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作出贡献!”

“仇恨很容易,宽容却太难。两位女性对彼此的理解与支持是治愈战争创伤的良药,实在令人动容!”三封信读罢,小林拓也尽知背后曲折,忍不住感叹道。

然而,因年事已高、身体不便,陈难与美惠子最终未能实现当面相聚的愿望。2007年,陈难逝世;2010年,美惠子也走完了一生。

侄子陈德给日本人民
写下第四封信

日本《赤旗报》记者小林拓也(右一)与陈德(右二)一同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涂家骏 摄)

陈难与美惠子的遗憾,陈德希望能弥补一二。

与小林拓也见面时,他带来一口大箱子,里面装的都是与陈怀民、高桥宪一、美惠子等人相关的物品。

“你看,有老照片、信件,他们用过的东西,还有中日媒体上与他们相关的报道。”陈德打开箱子展示给小林拓也看,一件件如数家珍。

泛黄的老照片上,陈怀民和高桥宪一都穿着飞行员制服,戴着防风镜,看起来很年轻。

“他们都是勇敢的军人,但日本发起的战争是罪恶的。”小林拓也说。

“姑母在写给美惠子女士的第一封信中就说过,她厌恶战争,但中国为抵抗暴力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陈德接着说,人们纪念陈怀民不仅是因为他在战斗中牺牲,更因为他的牺牲是为了和平,而非侵略。

陈德(左)向小林拓也(右)赠送陈怀民烈士照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陈德将一张陈怀民的老照片赠给小林拓也,委托他帮忙寻找美惠子的后人。

“您想要对他们说些什么吗?”小林拓也问。

“我也写了一封信,就当作中国人民写给日本人民的第四封信吧。”陈德答道。

信纸徐徐展开。这封信,老人一笔一画写了足足8页——

“80年前那场胜利是和平的胜利,是无数像他们一样期待和平的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仅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相信您也和我、和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一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与安宁。”

“……”

陈德托小林拓也把这封信带回日本。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馆长周静介绍,陈怀民的相关遗物已被收藏于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等红色纪念馆内,成为铭记抗战历史,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物证。

陈德希望,如果能找到美惠子女士的后人,恳请惠赠一件她的遗物或信件复印件,同样放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中收藏,续写新时代中日人民友好交流之情。

“我还想去日本与他们见见面,也非常欢迎他们来中国武汉,共叙友谊。”他说。

日本记者
参观“陈怀民路”深受感动

陈德(左)和小林拓也在陈怀民路路牌前合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出来,陈德邀请小林拓也一起去“陈怀民路”走走。这条路因纪念陈怀民烈士而得名,路长200多米,热闹喧嚣。

在一家农贸市场前,小林拓也停下脚步,抬头注视着深绿色的招牌。店名下方正中间的位置上,端端正正地印着“陈怀民店”几个字,仿佛透出骄傲与自豪。

一路上,小林拓也一直在拍照。安静伫立的路牌、各色各样的商铺、来来往往的行人、热气升腾的路边摊……他用镜头记录着陈怀民和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盛世安宁。

《赤旗报》记者小林拓也,踏访汉口陈怀民路,了解武汉人民的抗战历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了解到陈怀民烈士的故事后再踏上这条路,我真的非常感动!我想,我有义务做些什么。”小林拓也说。

他介绍,《赤旗报》是日本历史最久、发行量最大的政党报纸,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抗战历史的报道。今年6月,《赤旗报》就曾刊发一篇关于“慰安妇”的报道,揭露日军暴行,呼吁日本政府正式道歉。

“作为媒体记者,我们肩负着为群众发声、为历史正名的职责。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在南京等地进行采访,被中国军人英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所打动,更为中国人民的牺牲和受到的伤害感到痛心。”小林拓也说,此行武汉不仅是要还原历史、将真实的抗战故事讲给日本民众听,更是为了解更多像陈难与美惠子这样的中日友谊故事,中日人民要一起守护这烟火人间。

他认为,陈难与美惠子素昧平生、远隔重洋,却能彼此理解、对对方的遭遇感同身受,这正是爱与和平的力量。他计划尽快将在武汉采访见闻写成稿件在《赤旗报》上发表,并设法帮助陈德寻找美惠子的后人,让两个牵绊数十年的家族得以相聚。

说到这里,小林拓也再次深深凝望“陈怀民路”的路牌。

“弹尽油干化利剑,撞毁敌机建奇功,山崩地裂敌丧胆,热血忠魂化彩虹……”这首《天魂》由陈德谱曲,为纪念陈怀民而歌。陈德告诉他,陈怀民的名字也是后来改的,意为“有所作为,爱国怀民”。

此时此刻,歌声仿佛让小林拓也跨越80多年岁月长河,与硝烟中的陈怀民相遇。陈怀民那样年轻,却没有丝毫犹豫地在日记本中写下遗言般的句子:“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龚雪 涂家骏 沈早慧)


相关阅读>>


“把历史真相,告诉更多的日本民众”

——访日本《赤旗报》记者小林拓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本媒体是如何报道这件事的?10月20日,日本《赤旗报》记者小林拓也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日本媒体报道二战时,多侧重呈现本国民众的受害经历,比如原子弹爆炸、东京大爆炸等。”小林拓也说,然而自派驻中国后,他亲眼见证了旧日本军侵略中国、加害中国人民的诸多史实。今年,他循着历史轨迹密集走访中国东北地区和浙江、南京、武汉等地,写下多篇深度报道。他说:“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真正促进中日友好。”

梳理小林拓也近两年在《赤旗报》刊发的报道,一条清晰的“历史追寻之路”跃然纸上:去年底,他奔赴山西,专访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张双兵,呼吁日本政府“唯有解决历史问题,方能实现真正中日友好”;今年3月,他走进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对话馆长吴先斌,记录其自费搜集的6000余件抗战文物、传承历史记忆的故事,展现民间力量对和平的守护;5月,他抵达湖南长沙,专访中国内地现存7名“慰安妇”幸存者之一的彭竹英——这也是彭竹英首次接受日本媒体采访,他在文中呼吁“日本政府道歉,为不让悲剧重演”;8月,他前往哈尔滨,探访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历时多日采访张可伟(86岁,辽宁锦州)、王晓光与王一宁兄妹(辽宁沈阳)、胡贤忠(93岁,浙江宁波)等遇难者遗属,写下三篇关于七三一部队的深度报道,以遗址、遗证为凭,揭露旧日本军人体实验、细菌战、蓄意传播鼠疫等滔天罪行,明确提出“证据如山,罪行难逃”,并再次呼吁“唯有日本政府道歉、日本民众正视侵略历史,中日友好才能真正推进”。

事实上,小林拓也与中国抗战历史的联结早有渊源。作为在京工作11年的日本记者,此次武汉之行已是他第二次到访这座城市。早在2015年,他专程探访武汉积庆里旧日本军慰安所遗址,实地了解到这里曾设有20余家慰安设施,是武汉地区约60处慰安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他通过报道让这处承载伤痛的遗址进入日本民众视野。

“很多日本人并不了解旧日本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如今部分日本右翼分子还在否定、美化侵略历史,这非常危险。”小林拓也语气沉重却坚定地说,“恰好我是在中国工作的日本记者,所以我必须走进这些历史现场、采访亲历者与遗属,把最真实的历史写出来,告诉更多日本民众。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走向未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曾雅青 涂家骏 沈早慧)


责任编辑:杨冉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