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赵莎莎、通讯员张勤、赵治健)10月19日,为期两天的第18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全国3D大赛”)湖北省赛在天门职业学院圆满落幕。
本届大赛以“数智融合·创见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省众多高校学子的激烈角逐。经过专家评审团的严格评议,共评出特等奖110项、一等奖125项、二等奖247项、三等奖136项。其中,天门职业学院表现亮眼,派出的6个参赛团队全部载誉而归,共夺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展现了其在新一代数字技术教育与创新实践培养上的雄厚实力。
全国3D大赛作为一项已连续举办18年的全国性大型公益品牌赛事,素以规模大、规格高、水平强、影响广而著称。本次省赛评审主要考察设计创新性、工程实用性、美学、商业开发价值及社会价值等多项维度,旨在全面检验学生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众多优秀作品中,一批极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特等奖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它们精准聚焦不同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将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地为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InteCast工业医生”团队,参赛项目为《铸件X射线探伤胶片数字一体化处理装置》。团队成员董淏介绍,项目灵感源于在军工单位实践时发现的痛点:传统铸件X射线探伤胶片不仅占用大量存储空间,其冲洗与扫描环节的割裂更易导致影像失真,加剧微小缺陷的漏检风险。为此,他们立志攻关。“我们每周召开项目例会,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不断打磨迭代。”董淏回忆道。该装置实现了历史胶片与实时曝光胶片的共同处理,变传统人工评片为机器智能评片,为国防铸件的高可靠研制生产提供支撑。
天门职业学院参赛团队。
与此同时,来自天门职业学院的“新能源2401”团队则将创新的温度融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中。团队成员李宇翔分享了他们研发自动化烤肉机的有趣初衷:“一次买夜宵时发现烤串烤糊了,老板说是因为太忙疏忽了。我们就想,能不能让这件事变简单?”于是,一个由三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开始了从市场调研、选材画图到动手制造的全过程。他们的创新在于采用了可调间隔的刀具控制肉块大小,并利用行星轮系确保烤肉受热均匀。“这个过程让我们深刻理解,一个成功的产品必须是机械和电控完美融合的产物。”李宇翔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完整经历了从概念到实物的产品开发全流程,软硬技能均得到了极大提升。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参赛团队。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农机先锋队”则深耕于广袤的田野。他们的《安农速脱·玉米脱粒小钢炮》项目,直指传统小型家用玉米脱粒机缺乏安全保护和物料筛选装置的痛点。团队历经数月攻关,成功研发出一款拥有“双重保护系统”的创新产品——盖灵合保护与逆涡刹保护系统,能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此外,机器还创新性地整合了脱粒、运料、筛选功能,并增加了可识别霉变玉米的视觉分拣装置,为家庭农户与农业合作社提供了更安全、高效、智能的脱粒选择。
本届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场青年学子数字技能与创新思维的巅峰对决,更是一次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参赛作品广泛覆盖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现代农业、民生消费等关键领域,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用数字技术感知社会需求、服务产业升级的责任与担当。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