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解放军战士入黄天湖排淤(湖北省档案馆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许华利 谭洪杰
历史上,从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矶的荆江一带是长江水患最为严重的地带,频繁的水灾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无先进机械技术的情况下,组织30万军民土法上马、日夜鏖战,仅用75天就建成荆江分洪工程一期,极大地消除了荆江水患。
今年6月,国家档案局发布了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共52项档案文献,我省荆江分洪档案入选。湖北省档案馆馆藏荆江分洪工程档案共2010余件,最早形成的档案为1951年的荆江分洪工程布置总图;具有代表性的档案有《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关于加强荆江大堤及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草案)》等。
层层叠叠的档案,向人们展示了在经济困难、交通不便、技术落后、设备缺乏、多雨天气等众多不利条件下,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如何在严密的组织领导和群众的智慧创造中提前完工的。
毛泽东为工程亲笔题词
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意识到治理荆江的急迫性。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 《荆江分洪工程计划》,拟对荆江北岸大堤进行加固,并在荆江南岸公安县一带兴建分洪区。
1950年冬,毛泽东亲自审阅并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
当时,在外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国内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恢复国民经济、 “三反”、“五反”等各项任务相当繁重,中央和地方财政都十分窘迫的背景下,下定治理荆江的决心,这更有力说明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根植于人民。
1952年3月31日,政务院发布的《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有这样的描述:“荆江分洪工程完成以后,如长江发生异常洪水需要分洪时,既可减轻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威胁,并可减少四口注入洞庭湖的洪量;同时,做好分洪区工程又能保障滨湖区不因分洪而受危害。这一措施对湖北、湖南人民都是有利的。如万一长江发生异常洪水威胁荆江大堤的最后安全,在荆江分洪工程业已完成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分洪,但必须由中南军政委员会报请政务院批准。”
工程开工前,毛泽东就工程建设作出三点具体指示:一要把荆江分洪工程当作全国的事情来办,全国支援。二是荆江分洪工程关系到两湖人民的生命财产,两湖要全力以赴。三是工程一定要在汛期前完工,调一个兵团用打仗的方法来完成任务。
工程建设中,毛泽东十分关心工程进展,关怀战斗在一线的劳动大军,特别授予4面锦旗,送至工地,并亲笔题字:“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也为工程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团结一心跨越艰难险阻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启动。中南军政委员会任命唐天际为总指挥,李先念为总政委。李先念多次到工地视察,过问工程细节,就工程进度、干部调用、技术问题、财务状况、物资供应等问题作出指示,鼓励大家战胜一切困难,保证在汛期来临之前胜利完成任务。唐天际一再强调,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影响工程质量,一定要用最好的质量完成工程建设。他带头上黄山头勘测,下黄天湖排淤,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士气。
全国各地的军民积极响应号召,从四面八方前往荆江分洪工地。档案记载,当时,4万工人、16万农民、10万解放军,总共30万劳动大军参加了这项工程。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之一的葛振林也在其中。
在《唐天际、李先念等及全体员工上书毛主席报告工程胜利完工》中记载了两个故事:
在荆江分洪的南线有一段堤工,必须在黄天湖的拦腰处修筑。但湖里面的淤泥十分之七是腐烂植物的纤维,并且满湖有刺人的野菱角。解放军某部一个营600多个战士下去一天,有510多人被扎了刺,24人拉破了脚。但是,他们终于用手把湖里的淤泥一把一把地掏干净。穿过了湖心,修成了一条长达4公里的拦洪新堤。
宜都17岁的女工谭文翠,她在轻便铁道上推斗车,为了与洪水抢时间,一连三天三夜没有睡觉,因为黑夜中车下坡时速度太快,她晕倒在轨道上。后面奔来的车,从她的左手滚过去,轧断了她的左手,她还不顾痛苦说:“不要管我,赶快前进,任务要紧。”
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张难先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参与工程筹建。年近8旬的张难先出任荆江分洪工程慰问团团长,冒着酷暑,连续7天慰问参加会战的军民。他写作一篇《报告一件大奇事》发表在6月21日的《长江日报》上。文中写道:“工人、军工、民工,无论日里、夜里、风里、雨里,都是不辞劳苦,毫无怨言。夜间工地到处都是电灯,比汉口还要热闹。夜班的工作者,都是人山人海。这种如火如荼的劳动气象,真是令人感激和敬佩。”
创造力的大激发
施工期正值雨季。据档案资料显示,那一年整个5月份仅有4个晴天,交通不便、技术落后、设备缺乏,还要在汛期洪水来临之前完成施工,提高劳动效率十分必要。
在机械设备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大家发挥创造性,广泛地开展了合理化建议运动,找窍门,想办法,不断改善劳动组织,改进操作方案,提高技术水平。
武汉工人总队二大队采用治淮经验,用“轮盘战”的方法,改进劳动组织,将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中国交通建筑公司荆江分洪工程队机械工人袁成俊和其他3名同志一起,保证工程队13部拌合机、3部抽水机和其他机械正常开动。工地没有电焊机,但是混凝土拌和机滚筒工字架断了无法修复,他考虑了以后,决定加高炉子温度,用炉子把工字架烧红,接到一起,获得成功。
有着“荆江铁女”称号的辛志英老人,当年仅19岁,为了提高碎石效率,一夜无眠,经过反复试验,发明高效的“鹞子翻身碎石法”,被授予“碎石先锋”的大红锦旗。
工程结束后,辛志英、袁成俊等人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
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严密的组织领导下,一期工程从1952年4月5日开工,到1952年6月20日便胜利完工,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仅仅75天,就在荆江南岸公安县境内太平口和黄山头建起了两座雄伟的大闸及 900多平方公里的分洪区。二期工程于1952年11月14日开工,至1953年4月25日全面竣工。
工程的参建人数、建筑规模、建设周期都刷新了当时中国和世界水利史纪录。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密西西比河下游也修建了一个分洪区,其工程总量只相当于荆江分洪工程的三分之一,但用了3年才完成。前来参观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筹备会议的各国代表们感叹这是一个神话。
工程完工时,唐天际、李先念给毛泽东的报喜信写道:“许多人说,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完成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确是这样。”
正如张难先所说:“新中国的每一项建设,都是为了人民,都是人民自己的事,因此人民就能积极响应毛主席、共产党的号召,拼命去干。人民就能创造出奇迹。”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先后3次分蓄超额洪水,不仅确保了荆江大堤两岸安全,也为武汉防洪斗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国家持续数十年对长江的全面治理,荆江分洪工程启用标准从最初的二十年一遇,调整到如今的百年一遇。这座伟大的工程,已经72年守护长江安澜。
如今的中国已成基建强国,各类世界级工程不断涌现,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众志成城铸就的荆江分江工程奇迹。这为我们创造新的时代伟业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