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王潇潇 高翔
“我们很震惊,他怎么就走了呢?!”10月18日午间,当妻子吴秋芝将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告知杨建邺时,90岁的他竟不敢相信。
他拿出厚厚的《杨振宁传》,喃喃自语道:“他比我大13岁,我为他写了这么厚的书啊!”
《杨振宁传》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的传记,由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教授杨建邺撰写。书籍于2003年首次出版,后经过修订、增订、再版,原书由200余页扩充至约600页。
这本传记的背后,是一位上世纪物理学子跨越半个世纪的“追星”之旅。
38年前的榜样来了 露天电影场见证历史画面
在《杨振宁传》第一版的后记里,杨建邺回忆,1957年11月,他那时正在兰州大学物理系读大二,一天,大家看到报纸报道: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全国正在“向科学进军”,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给物理系学生平添了巨大的学习动力,许多同学都把两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1981年,杨建邺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任教,发起和创办该校物理学院物理学史专业。出于对杰出科学家的敬重,他对有关杨振宁教授的文章和报道尽力搜寻、收藏,并尝试和杨振宁教授直接联系。1994年12月22日,他收到了杨振宁先生的回信,一并收到的还有获得鲍尔奖的文告、杨振宁先生较为详细的经历和荣誉等方面的材料。
2025年10月18日,杨建邺教授夫妇在家中接受记者专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摄
1995年6月,杨振宁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受聘为名誉教授,并在该校的露天电影场发表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题为《我的治学经历和体会》。这是杨建邺首次一睹杨振宁教授的风采,他清楚地记得,当主持人介绍杨振宁教授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教授立即举手加了一句:“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当时全场听众热烈鼓掌,经久不息。
1996年,退休后的杨建邺决定写一本杨振宁的传记。那年9月20日,杨振宁回信:“现在还不是合适的时候。”杨建邺便一直没有动笔。
《杨振宁传》深度结缘 四次见面成老友
2002年,应长春出版社的多次邀请,杨建邺历时7个月成稿,并于2003年出版书籍《杨振宁传》。
2004年初,杨振宁教授回到清华大学“归根居”,在校园内的书店发现了这本《杨振宁传》。当年2月,他电联杨建邺,不仅没有怪罪杨建邺的冒失,还提出希望讨论修改《杨振宁传》一书中的瑕疵。
“这通电话让我很高兴,未经许可写作传记,常常令我感到忐忑不安,唯恐杨先生生气。”接到这个约见电话,他终于放下心来。
2004年2月上旬,杨建邺教授夫妇与南开大学葛墨林教授夫妇(葛墨林院士是杨建邺教授的大学同学、师从杨振宁先生)一同前往清华大学,在“归根居”聆听杨振宁先生近5个小时的交流,对书中以讹传讹的内容、翻译、注释等细节进行修改,修订版的《杨振宁传》于2004年8月在长春出版社出版。
杨振宁先生和杨建邺教授一行的照片。(从左至右分别是:杨建邺教授、杨振宁先生、葛墨林院士妻子、吴秋芝、葛墨林院士)
吴秋芝回忆,当时杨振宁先生和杨建邺教授一同在讨论书籍中的细节,她在一旁陪同,或是担心慢待,杨振宁先生时不时会和她说两句话,比如“喝点水”之类的话语:“杨先生这么有成就的科学家,待人是那么的温和,不会因为学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007年9月,杨振宁携夫人翁帆重返华科大校园时,夫妻俩单独请杨建邺夫妻俩到光谷华美达酒店吃饭。衣着朴素的杨建邺骑着自行车就过去,在酒店楼下被保安拦住,直到翁帆女士下来接他。
“我后来又见了他两次,每次畅聊都受益良多!”2009年7月和2010年元月,杨建邺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再访杨振宁教授。老友相见,相谈甚欢。杨振宁耐心地讲述了许多物理学史的情况,特别是关于规范场的历史。
在众多方面的帮助下,《杨振宁传》(增订版)于2011年9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八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书籍是有关杨振宁先生最厚实、最全面、最专业的一部传记,受杨振宁先生审定认可,问世以来广受好评。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