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他既是大师,也是一位智者!”
18日中午,从网上得知杨振宁院士逝世的消息,现在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党群部门工作的刘蒙胜心情有些沉痛,他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样说。
7年前,作为中国三峡工程报的一名记者,他有幸参与了杨振宁院士的三峡行接待工作,既是记录者,也是见证人。
2018年4月25日-27日,在为期3天的行程中,时年已96岁的杨振宁院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三峡工程,留下的足迹令人难忘。
杨振宁院士登上三峡大坝坝顶 三峡集团供图
珍贵题词
在到访三峡工程的无数巨擘中,杨振宁院士是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年4月25日,他首先来到三峡工程展览馆。
“当时真没想到,96岁高龄的老人,思维还如此敏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刘蒙胜说。
对于三峡工程,杨振宁院士原有所了解,但不是很熟。此次来三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寻找一个更加真实的三峡工程。
在三峡工程展览馆内,杨振宁一行通过现场讲解、电视影片、模型模具、资料图片等详细了解三峡工程圆梦历程和枢纽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等情况, 长江三峡集团时任负责人还就老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离开展览馆前,杨振宁院士应邀在留言册上,现场题写感言:“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亮点”。 刘蒙胜说,对老人题词的内容,大家事先都不知情。
杨振宁院士在三峡工程展览馆的题词 三峡集团供图
杨振宁院士随后前往三峡左岸电站厂房、中控室、大坝坝顶等部位考察“实体”三峡工程,当晚还特意来到西陵长江大桥和截流园,观看三峡工程夜景。
一路上,老人不断就三峡工程的相关问题与随行人员探讨,“三峡工程是个伟大的工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说。
如今,杨振宁院士的题词仍珍藏在三峡工程展览馆内,10月18日,展览馆负责人陈钧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也是是对大师永远的纪念”。
石牌留影
参观三峡工程后次日,一艘轮船缓缓从葛洲坝黄草坝码头起航,溯江而上,从另一个视角再看三峡。
刘蒙胜说,当时杨振宁院士就坐在船头,兴趣盎然地与随行人员交流。从物理到哲学,从中国到美国,从胡佛大坝到三峡工程.……
杨振宁院士登船考察三峡 三峡集团供图
“看上去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但谈吐之间无不透露着智慧”刘蒙胜说。
船行至石牌时,临时停靠。作为西进重庆的关口,1943年,在这个弹丸之地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有名的石牌保卫战,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国军队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重庆的企图,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
当时,这里已复建起第六战区江防司令部及国民革命军十一师师部,还修建了纪念碑、纪念馆,是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和宜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有着独特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老人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说,当时他正在昆明西南联大的艰苦环境下求学,与众多大师和学子以另一种方式谱写着中国救亡图存的篇章。
至今,刘蒙胜仍清楚的记得,尽管受年岁的影响,杨振宁院士没有下船上岸参观,但他饶有兴趣地站在甲板上,特意让身边人员以石牌保卫战纪念馆为背景,为他拍照留念,记下这个画面。
“我认为,这就是老人爱国情怀的一种特殊表达。”刘蒙胜说。
特别对话
在杨振宁院士的三峡之行中,有一场特别对话也让刘蒙胜印象极其深刻。
2018年4月27日上午,在坝区的三峡集团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进行了一场交流,刘蒙胜称之为“一场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对话”。
交流对话会现场 三峡集团供图
用了约半小时, 杨振宁院士深入浅出的回顾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对生产力猛增的贡献,将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融会贯通娓娓道来,从法拉第(Faraday)的电磁圈,到马可尼(Marconi)的原始无线电,到冯·诺依曼(Johnnyvon Newmann)的储存程序计算机,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可以看出,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比十九世纪快,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发展与应用比上半叶快。“今天看来,今后半个世纪的发展相信还会更快。”他说。
陆佑楣院士说,工程师更多地关注物质的应用,但工程师必须依靠科学知识。三峡工程的建设及运行,应用了大量的科学知识,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可以说是在丰富的科学知识基础上才能逐步建立起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又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交流会现场,杨振宁院士还特别寄语参加座谈会的年轻人,“希望你们都应了解所参加的这个工程,它对于整个国家和前途都是有非常重大意义的,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请继续努力下去。”
“对话是一种方式,但传递了一种科学的精神。”刘蒙胜认为,尽管老人已经逝去,但对科学的探索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