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龙华、通讯员彭锦弦、刘坤维)“手术前,我走一两百米就会气喘,现在很多活都能干。”10月17日,皮肤黝黑、目光炯炯的吾斯曼·玉山又一次回到武汉,脸上洋溢着微笑。当天上午,近百位特殊“客人”从新疆、辽宁等地齐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他们的胸腔内都跳动着一颗国产“人工心”。
全国各地病友齐聚协和医院人工心脏患者回归日。
2024年10月,来自新疆博州的51岁汉子吾斯曼,在协和医院心外科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手术。因患终末期心力衰竭,他几乎无法下床。一枚植入他体内的国产“人工心脏”让他重启生活。自2018年至今,已有105名终末期心衰患者在协和医院通过植入“中国心”延续了生命。
据悉,在我国890万心衰患者中,有7%-10%将发展为终末期心衰。心脏移植虽是公认的救治方法,但由于供心有限,许多患者在等待匹配“心源”的过程中不幸离世。“人工心”则将心房或心室的血液引流到辅助装置,通过人工血泵升压后,再回输到动脉系统,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做功的作用。“人工心”用于患者等待移植前的过渡,对排斥移植或耐受不了移植的患者,也是终极治疗手段。
但国外的人工心脏虽可替代,却因核心技术受欧美掌控、价格高昂且尺寸不适合中国患者,难以普及。“我们要解决中国人自己的生命难题。外国的不适合,我们就自己造心。”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立志研制出适合中国患者的“中国心”。
2018年起,董念国率团队与国内企业工程师联手,全力投入“人工心”研究。实验室里,团队废寝忘食,反复研讨。经过不懈努力,一个重量仅90克、尺寸如核桃的超轻量人工心终于诞生。这颗心脏不仅解决了中国患者的生命难题,更在稳定性和长时续航方面表现出色,血液相容性也极为优越。此后,团队化繁为简,又研发出集成化双心室辅助“人工心”,打破国内外“双泵双控制”的设计,让“人工心”更方便患者日常携带。今年4月,随着一枚矿泉水瓶盖大小、仅重45克的磁悬浮“人工心”稳健地在7岁患儿俊俊的胸腔内运转,国产人工心再次“瘦身”,弥补了全球儿童专属“人工心”空白。
这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人工心”记录着一个个感人故事:对传统心脏移植供心有严重排斥反应的33岁心衰母亲,绝处逢生;超大体重、难以等到合适供心的患者田先生采用人工心,搏回一命……
董念国在病友会上发言。
2018年至今,在协和医院完成人工心植入的患者年龄跨度从7岁到81岁,术后患者最长辅助生存期为1327天且仍在延续。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