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汪彤、通讯员项俊平、龚德军)“中国专家了不起!我们期待新一代红莲稻能尽快来印尼安家。”10月15日,武汉国英种业有限公司杂交水稻科研展示基地,印度尼西亚人口流动部部长穆罕默德·伊夫提塔赫·苏莱曼对着眼前金黄饱满的稻穗,竖起大拇指。
当天,正在湖北访问的穆罕默德·伊夫提塔赫·苏莱曼一行21人专程来到国英种业,了解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种的田间表现。看到数十个新品种挺着硬朗“腰杆”站在秋风中,大家纷纷感叹不虚此行。
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常年存在约300万吨的粮食缺口。2012年起,国英种业与印尼农业公司进行合作,推广种植红莲型杂交稻,“珞优8号”“珞优9348”等代表品种在当地表现优异。
国英种业董事长丁俊平介绍,红莲型杂交水稻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团队利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莲塘早”杂交培育的杂交水稻三大细胞质类型之一,是湖北原创性科研成果。凭借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等优势,“红莲稻”成为我国杂交水稻出口量最大的品种,种子出口量占我国每年出口杂交水稻种子总量的80%以上,在全世界累计推广种植4亿亩,畅销印尼、菲律宾、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近五年来,“红莲稻”累计出口杂交稻种子超过1万吨,创汇3500万美元,成为湖北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胡骏教授介绍,近年来高温台风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红莲稻”凭借超强抗逆性,在保障粮食高产稳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去年新审定的“珞红优211”,在保证产量和抗病性的前提下,米质明显提升,生育期更短,病虫害风险更小,可更好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和农业生产需要。
“珞红优 1564 ”是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选育的红莲型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已在全国推广超100万亩。黄冈市浠水县汪岗镇种粮大户陈胜林今年种了200亩“珞红优 1564 ”,平均亩产793.1公斤,超出湖北水稻平均亩产约200公斤。更令陈胜林高兴的是,“珞红优 1564 ”比一般杂交稻米品质好,米厂更愿意收购。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