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盘棋里有行进的踏实感——
“十五五”时期三个相互关联、 一体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五年规划承前启后,意义重大,必须步履踏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作为实现2035年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五年,其鲜明的标志是同时步入三个相互关联、一体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阶段,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
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交汇点,要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锻造支点新功能,在推动科创产业深度融合上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激发新活力,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明上彰显新担当。

董慧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盘棋”思想是指导中国发展实践的重要方法论。它要求以全局视角统筹谋划,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也要有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更要有务求实效的落实能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升级,从区域协调到对外开放,国家发展巨轮行稳致远的每一步都印证着这一思想的实践伟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历史交汇点。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需要将其置于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格局中精准定位。对于湖北而言,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深入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把编制“十五五”规划的过程变为深化省情认识、统一思想行动的过程,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立足自身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找准服务全国大局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勇担使命、贡献力量。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五年规划承前启后,意义重大,必须步履踏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承前启后的历史逻辑。“十五五”规划肩负着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的宏大进程,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个阶段都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环环相扣的历史链条。“十五五”处于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关键节点,是冲刺决胜极其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使命,在于全面巩固既有成果,精准突破发展瓶颈、有效化解潜在重大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实现整体性跃升,确保现代化进程步伐稳健。
应变谋远的时代逻辑。“十五五”时期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开创发展新局的关键五年。当前,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频发,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要坚持应变谋远的战略思维,既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从变局中捕捉机遇,通过前瞻布局、主动作为,在动荡变局中赢得发展主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为实现中长期目标夯实战略根基。
实践转化的行动逻辑。“十五五”时期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转化为深入落实和彰显成效的关键五年。要遵循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的要求,体现“一盘棋”思维下的系统推进,将顶层设计扎实落地。在方法论上,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既要巩固拓展已有发展成果,将其转化为持续竞争力,也要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和堵点,更需要始终把提质增效放在首位。这需要把现代化的各项任务细化为可操作、可评估的具体任务,在统筹协调中步步为营,最终将战略构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十五五”作为实现2035年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五年,其鲜明的标志是同时步入三个相互关联、一体演进的阶段性特征。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阶段,二是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三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科学把握这三个新阶段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是谋划好“十五五”发展蓝图的核心关键。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五五”时期应对百年变局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一阶段的“新”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循环逻辑之“新”,从过去较多依赖国际市场转向立足国内超大市场规模,强调增强发展的自主性;竞争优势之“新”,推动国家竞争优势从传统要素驱动,向以创新驱动和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新优势转换;发展动能之“新”,通过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潜力,实现向内需主导型增长模式的转变。这一新格局的确立,正是全国“一盘棋”下优化经济布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体现。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新阶段,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的战略抉择。这一阶段的“新”,主要体现在:驱动要素之“新”,将科技创新置于驱动发展的核心位置;产业形态之“新”,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演进;发展路径之“新”,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创新突破。这需要在全国“一盘棋”的布局下,统筹资源配置,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创新格局。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支撑。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阶段之“新”主要体现在:改革格局之“新”,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系统集成的跨越,体现改革的全局性和协同性;改革深度之“新”,改革直面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改革方法之“新”,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既加强全国“一盘棋”的战略统筹,又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创新实践。
这三个新阶段相互关联,深刻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在打破地域分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注重系统集成,提升整体效能。新发展格局明确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动力,深化改革夯实制度保障,三者相互支撑、协同发力,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统领下协同推进这三个新阶段,才能下好高质量发展这盘大棋,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交汇点,必须立足全国“一盘棋”,将湖北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牢牢把握‘六个坚持’的重要原则,有力有序推进我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切实把支点建设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篇布局,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狠抓落实,通过科创引领、产业升级、改革开放等系统性举措,夯实支点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湖北力量。
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锻造支点新功能。精准把握“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的总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支点建设‘七大战略’走深走实”,发挥三大优势,提升战略位势。一是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二是强化交通枢纽功能,依托航运、航空、铁路等多式联运体系,增强对内对外双向链接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三是用好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绿色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在推动科创产业深度融合上培育新质生产力。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需要构建“三位一体”协同体系。一是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强化人才支撑,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完善产学研对接机制,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二是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需求牵引+技术攻关+成果落地”的全链条路径,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三是深化开放协同创新,打破区域壁垒,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激发新活力。面对“十五五”时期的机遇与挑战,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优化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主动对标中央要求、先进省份、人民群众期盼,围绕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经营主体松绑赋能。通过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持续动力,确保湖北在“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
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明上彰显新担当。“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湖北地处长江文明核心区域,肩负着传承发展长江文明的重要使命,不仅要做好保护传承的“必答题”,还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附加题”。一是以系统性保护筑牢文明根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二是以创新性阐释激活长江文明价值,深入挖掘长江文明蕴含的“和合共生”“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等精神标识,积极将长江文化资源转化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
阅读全文请点击图片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