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秋冬季节一到,儿童呼吸道感染进入高发期,家长们常紧盯流感、新冠,却容易忽略一个“隐性威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它不仅是导致婴幼儿住院的严重呼吸道感染“头号元凶”,还可能反复侵袭。近日,武汉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儿科医生蔡馥丞、张美玲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详解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防控要点。
病毒怎么传播?这些日常场景要警惕
“呼吸道合胞病毒不是新病毒,而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老对手’,传播途径和日常接触密切相关。” 蔡馥丞医生介绍,该病毒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鼻咽或眼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大的飞沫和气溶胶也可能造成传播。
生活中常见的传播场景更需家长留意: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扩散;孩子的眼睛、鼻子或嘴巴接触到他人咳嗽、打喷嚏产生的病毒飞沫;直接亲吻已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孩子;触摸门把手、玩具等带病毒的表面后,未洗手就摸脸。
感染后有啥症状?婴幼儿感染风险更高
“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后的症状差异很大,婴幼儿是重点防护人群。” 张美玲医生强调,呼吸道合胞病毒对1 岁以下宝宝威胁最大,常引发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发热等,严重时会出现呼吸窘迫,是导致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因,也是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大龄儿童和成人感染后症状更轻,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比如鼻塞、流涕、咳嗽等。需要注意的是,感染后虽会产生抗体,但保护力有限,再感染很常见,不过再感染时症状通常会减轻。
怎么查?这两种检测方式更有效
想知道孩子是否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该做哪些检查?两位医生给出统一建议:和流感、新冠检测类似,通过鼻咽拭子检测病毒核酸或抗原是主要方式,其中核酸检测灵敏度更高,能更精准判断感染情况。
“要特别提醒家长,抽血查抗体对急性感染没意义。” 蔡馥丞医生解释,抗体检测主要反映既往感染情况,无法判断当前是否正被病毒侵袭,避免家长盲目要求抽血检查。
感染了怎么办?对症护理+ 警惕这些就医信号
“目前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还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常见的利巴韦林、干扰素等不一定有效,家长别盲目给孩子用药。” 张美玲医生表示,孩子感染后,家长可做好两点基础护理:发热引起不适时,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保证孩子充足饮水,避免脱水。
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尽快带孩子到门诊或急诊就诊:发热超过3 天,或3 月龄以下宝宝出现发热;孩子有呼吸困难表现,比如吸气时锁骨上窝、肋间隙、胸骨上窝凹陷(即“三凹征”);精神状态差,嗜睡、烦躁不安;进食或饮水困难,尿量明显减少(提示可能脱水)。
怎么防?这5点措施很关键
“最好的防控手段是预防,尤其是家有婴幼儿的家庭,做好非药物预防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医生提醒,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建议尽量减少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或密闭室内空间,并在外出时为孩子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教孩子做好咳嗽卫生: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衣袖或肘部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扔进垃圾桶,之后立即洗手;
全家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接触孩子前、外出回家后,家里有小月龄宝宝(尤其是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高风险婴儿)更要注意;
避免孩子暴露于烟草烟雾或其他刺激性气体,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定期清洁家里的门把手、玩具、餐桌等高频接触表面,降低病毒残留风险。
呼吸道合胞病毒可防可控,家长不用过度焦虑。大部分孩子感染后症状较轻,通过居家护理就能恢复;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及时就医干预,预后通常良好。做好日常防护、掌握科学应对方法,就能帮孩子平稳度过秋冬呼吸道感染高发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