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高铮
从稻米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成为临床救命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造”蛋白,高效又环保……一批曾停留在论文里的生物制造构想, 如今已在湖北转化为现实产品。
10月15日,全省生物制造产业科产融合对接活动上传来喜讯:“十四五”期间,湖北生物制造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稳居中部第一。
生物制造是全球未来产业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生物过程来合成或加工产品,具有绿色、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在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当前,我国先进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已达万亿元,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逐生物制造万亿新赛道,湖北还有哪些硬核实力?又将如何发力?这场对接活动中已透露不少关键信号。
全省生物制造产业科产融合对接活动现场。
多款“湖北造”在全国乃至全球崭露头角
“湖北发挥先天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呈现快速起步、多维度协同发展态势。”省经信厅一级巡视员周开斌在致辞时介绍,近年来,我省生物制造产业化成果竞相涌现,多款“湖北造”在全国乃至全球崭露头角。
其中,酵母提取物、硫氰酸红霉素、黄体酮等多款产品全球市场份额领先;胰岛素全系列、PHA生物可降解材料等10余项产品位列全国前列;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等三项产品入选工信部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数量并列全国第一。
“酵母蛋白产品上市以来,市场反响热烈,销售规模快速增长。”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团队将持续加大在酵母蛋白及酵母微量元素、酵母葡聚糖等系列功能性组分领域的研发投入与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与产品形态。目前,该公司酵母系列产品总产能达45万吨,国内市场占比55%,全球超过20%,产销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
练就产品“硬实力”的同时,产业集群加速涌聚。光谷生物城跃居全国生物园综合实力第二,宜昌建成全省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荆门市加快建设未来食品“两院一中心一园”,全省基本形成了创新策源、平台支撑、生产制造特色的发展格局。
科产融合加速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眼下,生物制造业已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此次对接活动主要为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交流、精准对接的平台,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全省生物制造产业科产融合对接活动现场。
作为省属高校代表,湖北大学在生物制造领域深耕多年,一批从校园专利到市场爆款的故事正加速复制。活动现场,湖北大学分别与多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及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涵盖菌株改造、酶工程、功能食品、生物材料等多个领域。
其中,江岸区与湖北大学共建合成生物学创新创业中心,吸引星犬基因、睿笃生物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这些企业依托高校科研优势,推动癌症早期筛查、DNA合成与组装等前沿技术落地,进一步加速合成生物学产业在湖北的集聚与发展。
随着全球生物制造迈向精准化、智能化、工程化新阶段,计算能力成为关键支撑。位于孝感的长江3D科学计算中心投运2年多来,已服务了200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20余家创新企业,推动了4款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眼下,该中心与湖北大学等本地高校的合作也日益紧密。今年6月,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产学研基地正式在该中心挂牌成立,双方正携手推进产教融合,共建“合成生物学智能生物制造”中试平台。
湖北籍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现场推介了十堰房县的探索。房县与上海佶凯星公司合作,创新院士领衔、国企注资、科企控股、沪研县产的“飞地智创”模式,投资50亿元建设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合成生物专精园区。目前一期项目已经投产,二期胶原三肽、辅酶Q10、神经酸、巴西甜蛋白等重点项目密集落地,预计未来两年将全部投产达效,产值突破百亿规模。
周开斌表示,省经信厅将持续实施生物制造领军型企业培育计划和智改提能行动,促进生物制造科产融合对接,推动更多“实验室样品”走向市场,奋力打造全国生物制造产业高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