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卖出山里货,引来城里客 “大别山头雁”产业突围记
湖北日报 2025-10-16 11:05:53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南海 曹高能 陶昊

黄冈,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是一片浸染着英雄热血的红土地。

烽火岁月中,连绵群山是天然屏障;发展征程中,昔日屏障却成为“人进货出”的阻碍:困于重峦,好物产难以走上都市的餐桌;隐在深山,好风光难以迎来远方的脚步。

瓶颈怎么突破?振兴路径何在?

面对时代考题,扎根大别山基层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传承红色基因,以“不胜不休”的斗志,带领群众在千山万壑间展开产业突围。

打通“出山路”,让“山里货”直抵“城里桌”

武穴市梅川镇同心村,藏在海拔600米的群山之中。一条880米长的隧道,是连接山外的唯一通道。

村里1620亩耕地被岗坡分割成碎片化,难以机耕,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

然而,大山也慷慨地赐予了这里一份珍宝——形如佛手、口感软糯的山药。

“品质虽佳,却因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早年每斤仅卖3元。”年过七旬的村民洪黄道说。

改变,始于“90后”女支书宋美霞的归来。2021年,从温州返乡的她,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要留住人,须先有希望。”她把目光投向零散种植的200亩山药地,牵头成立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单打独斗的农户“拧成一股绳”,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品控、统一销售。

微信图片_20251009182807_9_966.jpg宋美霞化身“山药姑娘”直播带货。

去年,宋美霞亲自上阵,化身“山药姑娘”直播带货,一口气卖出30万斤。

成效振奋人心:山药收购价涨到6元,亩收益突破1.8万元;在外打工多年的“70后”李必云,回村种了6亩山药,年收入不低还能照顾家人;该村集体收入去年一举突破20万元。

让好物产变成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宋美霞并未止步,她正忙着两件大事:建田间工坊——配套冻库、分拣中心和直播间;成立强村公司——对接市场、申请商标、打造品牌。

面对大别山乡村“空心化”“老龄化”,以及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现代商贸物流不畅等困境,同心村的突围之路愈发清晰。在古老的隧道之外,宋美霞正以新理念、新业态,带领村民开拓一条更宽阔的“致富路”。

老区振兴,关键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带头人。

近两年,黄冈大力实施“头雁”培育工程,从致富带头人、返乡能人、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中精心培育、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全市今年调整村党组织书记351名,将80名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90后”选拔到村支书岗位。

黄冈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潘国林说,这些新选育的“头雁”,不仅熟悉乡情民意,更“懂市场、善抓产业”,他们带领群众将大山的馈赠转化为发展的资本,在市场浪潮中蹚出新路。

做活“山水经”,请“城里客”走进“山里景”

唤醒沉睡的绿水青山,让“城里客”循着诗意,走进大别山的怀抱——团风县贾庙乡茶冲村,曾经“藏在深闺”,如今一年涌入10万游客。

这场“文旅突围”的引领者,是“90后”村支书方超。

茶冲村,坐落于大崎山下、牛车河畔,好山好水曾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2023年,村里引进经营主体,聚焦研学与民宿板块,打造“崎山泊里”景区。

寂静山村渐渐有了人气,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让产业更旺、后劲更足,成为摆在村党组织面前的新考题。

今年4月,经老支书“三顾茅庐”,拥有餐饮和文旅管理经验的本村年轻党员方超,毅然返乡挑起茶冲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从职业经理人到乡村带头人,挑战不言而喻。黄冈市委组织部打造的“大别山头雁讲堂”给了他启发。“英山县乌云山村党支部书记段汝娜在茶园中套种樱花、走茶旅融合之路的创新实践,让我豁然开朗。”方超说,“能不能也搞花海小火车,为景区引流?”

微信图片_20251009193950_221_185.jpg“崎山泊里”景区一角。

思想碰撞激活发展思路。一上任,方超便锚定核心景区“崎山泊里”来延伸产业链,动作频频:村企联营,建采摘大棚;争取资金建四季花海,为景区配套;开办团风县首个漂流项目,填补夏季亲水旅游空白。

微信图片_20251009194047_222_185.jpg武汉游客打卡“崎山泊里”景区。

一系列组合拳,让茶冲村活力倍增。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数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回流六七十位年轻人。方超正筹划创建村级劳务公司,进一步匹配村民就业与企业用工。

方超的成长与茶冲村的蜕变,是黄冈市系统性培育“头雁”方阵的缩影。大别山头雁讲堂每期邀请集体经济发展成效较好的“头雁”上台交流经验,推动村党组织书记互学互促,以干部素质提升助力产业发展提质。

传承大别山精神,老支书有了新作为

在这场产业突围中,年轻“头雁”奋勇争先,经验丰富的老书记们锐意不减,将“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书写在田野上。

“来到了南泥湾,百丈河不一般……”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69岁的村支书王金初,正带着“五朵金花”在直播间唱起欢快歌谣。

这歌声,见证了她54年扎根基层,带领村民将“山高石头多,出门便爬坡”的贫困山村,建成“小桥流水人家,竹映新楼入画”美丽乡村的奋斗历程。

微信图片_20250624185303.jpg年近七旬的王金初(中)学直播、闯市场。受访方供图

2023年9月,百丈河村经历合并,面积和人口扩大了三倍多,但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年近七旬的王金初,牵头启动“村播计划”,组织年轻两委委员学直播、闯市场。

“王书记都这么拼,我们哪能懈怠!”团队成员胡星星感慨。从害怕镜头到从容应对,她们的直播间粉丝直线上升,土鸡、腊肉、腌菜等土特产常被“秒光”。

老将不减锐气,初心历久弥新。 同样的奋斗激情,燃烧在黄梅县柳林乡老铺村。“守着绿水青山,就要做成金山银山。”从广州回乡担任村支书25年的陈燎原,今年开启“二次创业”:建设康养基地,打造全季旅游链,让淡季不淡。

此前,陈燎原创新“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动员村民以山林入股,开发千亩玫瑰园、峡谷漂流,让老铺村吃上“旅游饭”,去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村集体收入突破70万元。

老支书的新作为,正是黄冈“大别山头雁”队伍活力迸发、强村富民的生动缩影。目前,黄冈270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过10万元,其中1879个村突破20万元,41个村过百万元。

责任编辑:翟兴波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