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诗秋 通讯员 路维 黎琳
10月14日,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湖北炬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内,精密机床正全速运转。“终于拿到航空制造领域的一手订单!”公司负责人许峰手持与某重点航空企业签订的零件加工合同感慨。
距离该公司20公里外的荆门漳河低空领域,国内首艘电动载人飞艇AS700D已进入关键试飞阶段。作为湖北省重点布局的12个新兴特色产业之一,荆门正全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而帮助炬峰公司成功叩开航空产业大门的,是荆门市经信局军民融合办秘书科科长杨维东。
杨维东(左二)下沉炬峰车间,与企业技术人员现场研讨生产流程优化方案。
今年初,杨维东在企业走访中了解到炬峰公司的一大困扰:企业从事机加工已有15年,设备和工艺成熟,一直希望进入航空制造领域,却因缺乏对接渠道,难以融入供应链体系,只能承接中间商的二手甚至三手订单,导致利润被层层挤压,订单也不稳定。
杨维东仔细查阅了企业的质检报告和零件样品,发现其机加工精度达到0.02毫米,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符合航空配套的基础要求。“荆门正在建设航空产业园,不少通航企业正缺优质配套商,不能让有实力的企业被挡在‘门槛’外。”他当即承诺,将帮助企业搭建对接平台。
航空产业是荆门重点发展的新兴赛道,但本地产业链配套能力尚显薄弱,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本地化替代需求迫切。杨维东深知,帮助炬峰对接航空企业,不仅是解决一家企业的困境,更是补齐产业链短板的关键一步。
“航空制造标准严格,企业不熟悉,我们就来帮忙梳理。”今年4月,荆门市经信局牵头举办“航空制造与腐蚀防护产业对接会”,邀请28家本土配套企业和重点航空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负责人参加。现场,杨维东特意安排炬峰技术团队与供应链负责人深入交流,结合实际案例,帮助企业识别风险、避开质量管控盲区。
会后,杨维东又带领炬峰团队三次上门对接重点航空企业,逐页审核申报材料,指导完善检验报告,协助优化生产流程。经过近半年的持续打磨,炬峰公司终于达到供应链准入标准。
今年三季度,企业成功拿下首笔200万元的航空一手订单。“全公司上下都沸腾了,当晚就加班赶工!”许峰表示,目前企业订单量较之前增长近两倍,利润率提升15个百分点,还被推荐对接外省航空企业。待明年航空智能制造科技园建成后,本地配套率有望逐年提升。
杨维东的扎实工作,在荆门市委组织部开展的“岗位建功业绩大比拼”活动中获得广泛认可。“实绩竞赛不看表面文章,必须真抓实干才能交出满意答卷。”荆门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评委曾问及“如何平衡车间布局效率与质量要求”,杨维东连设备间距的测算依据都讲解得清清楚楚。
截至目前,荆门市通过岗位建功业绩大比拼,已评选出255名“岗位流动红旗”获得者和75名“岗位建功标兵”。在该活动的推动下,全市上半年GDP增长7.3%,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杨维东的笔记本上,已记下三家待跟进企业的名字。“能够帮助本土企业在航空赛道上闯出新天地,多跑几趟、多费些心力,都是值得的。”他说。
杨维东在岗位建功业绩大比拼活动中获评“岗位流动红旗”。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