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10月12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映像长江”电影周戏剧电影交流展映活动启动,以推介研讨促进承载着地域记忆与民族情感的戏剧电影回归长江之畔。推动戏剧电影“回家”,既是唤醒文化根脉的必然之举,也是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让梨园雅韵与银幕光影在长江之畔重焕生机,需从活化本土元素、搭建展演平台、创新传播形式三方面发力,让百年文化对话持续唱响时代声量。
活化本土文化元素是戏剧电影“回家”的核心根基。长江沿线各省市拥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将这些元素融入戏剧电影创作,能让作品更具地域辨识度与情感共鸣。创作中需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故事、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用艺术手法转化为可感知的舞台与银幕内容。荆州方特的《楚乐》与《屈原》,前者以数控升降编钟再现楚国乐舞,后者借全息投影展现屈原情怀,二者均成为荆楚文化传播的经典载体。扎根本土,戏剧电影才能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搭建多元展演平台是戏剧电影“回家”的关键支撑。优质作品需依托平台触达观众,尤其要填补基层文化供给缺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艺术魅力。需整合剧场、影院、文化广场等现有资源,打造常态化展演阵地;同时结合节庆活动、文旅融合项目,拓展作品展示场景,降低群众接触门槛。潜江市的荆州花鼓戏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以虾稻共作第一村为故事原型,采取荆州花鼓戏+电影的形式,在全国多地进行展映,让更多观众了解到潜江的文化与风貌。搭建多元平台,为戏剧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
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是戏剧电影“回家”的活力源泉。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年轻群体需求,需借助数字技术与新媒介载体,让文化表达更鲜活、更互动。可探索戏剧+直播、电影+VR等新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联动体验;同时推动作品与文旅、教育等领域跨界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黄梅戏数字电影《罗帕记》,从舞台跃入大银幕,既延续了黄梅戏的唱腔特色与叙事传统,又融入现代电影的镜头语言与光影美学,通过全国院线与观众见面,还将走向全球,为黄梅戏的传播注入新活力。
创新传播形式,才能让戏剧电影焕发持久生命力。推动戏剧电影“回家”,本质是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民族精神。唯有持续活化本土元素、完善展演平台、创新传播形式,才能让长江之畔的梨园雅韵与银幕光影,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浸润人心的文化力量。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戴玉(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庙前镇人民政府)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