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文旅热点如何从“流量狂欢”到“留量深耕”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10-15 18:16:12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崔莲玉)近日,江西景德镇“鸡排哥”李俊永凭借6元鸡排与“脱口秀”式销售爆火全网,不仅获封“文旅推介官”,更带动国庆期间当地酒店入住量增长30%、“景德镇陶瓷”搜索量激增400%,网络上一朝走红常有,但如何“长红”还需下功夫。

文旅“爆红”是多重逻辑共振的结果,是大众情绪的精准契合。在服务业高度标准化,甚至透着“AI味”机械感的当下,“鸡排哥”带着锅气与汗水的鲜活表达,恰好回应了人们对烟火气、真实感的集体向往——大众追捧的从来不是一块鸡排,而是对“不装不作”生活气息的情感共鸣。同时,为维持流量生态活力,算法需要不断挖掘新的草根符号,“鸡排哥”式的素人网红,正是平台吸引注意力的“新鲜素材”。在区域文旅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各地迫切需要一个“引爆点”打破僵局,“鸡排哥”的出现,恰好成为景德镇突围的“意外惊喜”,三重力量交织,让一场个体销售行为演变为城市文旅盛事。

面对流量洪峰,政府的“接流”能力尤为关键,景德镇为“鸡排哥”安排固定摊位、成立专班维护秩序与卫生,既保障了网红IP的良性运营,也避免了无序混乱,授予其“文旅推介官”称号,更巧妙将个人热度与城市形象深度绑定。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那些能持续留住好感的城市,都深谙“保障而非包装、服务而非导演”的真谛:管好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秩序、做好配套服务,剩下的交给城市本身的烟火气,这才是“接流”的最优解。

流量的本质是“流动性”,当探照灯转向下一个目标,“爆红”的余温往往迅速消散,正如湖南怀化“理发师晓华”,爆火时一个月吸引超30万人次客流,可国庆回访时,其对本土文旅的集群效应已荡然无存,这场“小人物撬动大流量”的狂欢,恰似一面镜子,照见当下文旅产业“爆红易、长红难”的普遍困境,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实现从“借流量”到“造留量”的转型,成为城市文旅发展的核心命题。

破解“长红”难题,关键在于从“蹭流量”转向“建生态”,夯实城市文旅的“内功”。以文化底蕴为根基,打造沉浸式体验型产品,如山东临沂红嫂家乡旅游区的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通过引入经典影视IP,让游客从被动参观变为剧情的主动参与者,亲历红色故事,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动态体验,摆脱传统红色旅游的同质化与说教感。可以科技手段赋能传统文化,激活其当代生命力,如吴桥杂技博物馆中,102件百戏俑通过3D技术动态复原,“重现”杂技历史场景,游客可借助AI换脸技术参与经典剧目《三仙归洞》的表演,生成的创意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科技让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为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搭建了互动桥梁。

构建“体验+配套”的完整产业生态,推动文旅消费由单点观光向复合体验升级。沧州以杂技节为契机,打造“内容—场景—服务”一体化体系,延伸出主题文创店、杂技主题民宿等多元业态;吴桥县沿京杭大运河布局30余家“杂技小院+民宿”,形成特色住宿集群,这种以深度体验为核心、以完备配套为支撑的模式,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促进消费从“单次爆发”转向“持续回流”,实现文旅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文旅产业的“长红”,从来不是靠“一时热闹”,而是源于城市日常的真诚与温暖,是以干净的街道、诚信的商家、深厚的文化、贴心的服务,让每一次到访都成为“不想走、还想来”的美好体验,从“借流量”到“造留量”,文旅发展的逻辑不断转变,只有不再追逐短期红利,深耕城市的独特价值,才是文旅产业行稳致远的真正密码。


责任编辑:谭羽利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