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艺术园因“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引发争议。
最初,工作人员以“作品源于童真想象,不适是理解差异”作出回应;最终,艺术园发布声明,致歉并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拆除。
“荒野之国”自开园以来,凭借艺术家乔小刀的“童话世界”构想,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门票收入破百万元。
对于“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有人从艺术的角度予以理解,有人从直观感受出发,觉得“恐怖”“诡异”。对于拆除部分作品的行为,舆论也是赞弹有之。
社会朝前走,观念在流变,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新奇的东西层出不穷。有很正的,也有不那么正的,严肃的、搞笑的,有意义的、没意义的,在合法的前提下可以共处。
这起风波的实质,是带有明显个人特点的艺术创作进入公共空间,遭遇到了不同的评价。它的发生原理是这样的:创作者进行艺术表达,作品以进入艺术园的方式示人,与庞大人群的感受建立连接,因为从小众走向开放,纯艺术认知让位于直观感受,分歧乃至冲撞由此产生。
在公开的各类信息里,能找到关于乔小刀的许多介绍。
初中辍学、20岁北漂,搬过砖,基本功是垒面墙、盖房子,没学过音乐,却凭借自己的“野路子”,带着侄女组成乐队“大乔小乔”。
喜欢用“破铜烂铁”做成各式雕塑,受到一些用户的青睐。他是荒野之国的创始人,也是丽江市政协委员,今年“文明丽江”公众号的一篇文章里,还提到乔小刀在市两会上提出打造“好看丽江”“好吃丽江”的提案。
通过这些拼图,对他此前的作品做一个检索,可以发现,不少创作收到了比较多的好评。因为他喜欢音乐,也就不难理解“人体蜈蚣”为什么选择以“二手玫瑰”乐队的主唱梁龙为原型。
“荒野之国”艺术园2021年开园,“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今年9月才出现。2023年,乔小刀将雪山下的“荒野之国”落地到了成都麓湖,麓湖荒野之国开园,也是全国第二个“荒野之国”。2025年4月,“荒野之国”全国巡展首站亮相重庆,随后转场长春、武汉等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前往打卡,收到了很多赞誉。
现在,有的人站在艺术的高度,批评表达反感的人“艺术审美不行”,甚至还举出此前“鲁迅夹烟被投诉”的例子,上纲上线到一些国人心理“脆弱”、惯于“找歪”;一些参与表达反感的人,不了解甚至也不想去了解这个艺术园的生命历程,无意识或选择性忽视了这个艺术园的整体面貌,怒气值上升,大张挞伐。这两种对立的反应,其实不该。
比较而言,艺术园的声明是合适的,部分拆除也是合适的。要知道,任何艺术创作和呈现,有私域和公域之分,有小众和大众之别。“荒野之国”艺术园不是高阶的艺术鉴赏小天地,不是陈列在某个馆里,供人静静观瞻的纯艺术品。
这个艺术园具有景区性质,它收门票,算收入,算接待游客量,带有明确的消费性质和商业属性。艺术表达是自由的,但没有绝对的自由,创作者的作品进入公共空间,它就要接受普罗大众门槛降低的、非专业的目光审视。人们不需要调取艺术史、装置艺术史等知识储备,只需要用常识来判断,用第一眼感觉来评价。很显然,在很多人眼里,“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给人不适感,尤其是有家长身份的人,这样的艺术他们欣赏不来。
很多事情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反感,恨不得毁了所有,但也不能顶着“艺术”的名头,好像非艺术人士就无从置喙,你置喙,艺术就要攻之。声明里说,将吸纳意见、建议,不断呈现更好的艺术作品,这是对的。
创造者和亲朋好友、业内人士欣赏,艺术理念的个性化、超脱性表达,没问题。一旦摆到园区里,与庞大数量的人群亲近,公共性除了包容,还会来约束你,艺术就不可避免地要照应很多东西。
艺术要让别人走进“新”里,就得走进别人的心里。一个孤芳自赏的问题和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面对的检验和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讨论也好,批评也罢,是一拍两散、形同陌路,还是有个共识、再往前走?后者好过前者。
您说是不是?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