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芳婷 通讯员 赵浩宇
近日,在洪山科技创业中心,詹鹰博士和他的AI手术机器人研发团队正式入驻崭新的办公区。这位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归国的博士后,如今正开启自己的创业路。
其团队研发的AI驱动柔性内窥镜RIRS手术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致力于用机器人帮助医生提升手术效率和精准度。这是今年洪山区“星创空间”首批入驻的50余个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之一。
免租政策助力初创企业轻装上阵
为助力洪山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今年洪山区打造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创业投资、人才集聚和创业孵化功能于一体的高能级孵化平台“星创空间”,重点支持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
经评审成功入驻的团队可获得租金减免支持:入驻首年,免费提供100%载体面积支持;入驻第二年,最高可免费提供70%载体面积支持;入驻第三年,最高可免费提供50%载体面积支持。
洪山人工智能大厦“星创空间”内,武汉理工大学师生创业项目——武汉华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搬入新办公区。
星创空间布局在高校附近,便于师生兼顾科研与创业。“如果在理工大附近租商业办公空间,每年租金就需要近20万元。”詹鹰坦言,“对于初创企业,这笔钱足以多聘两名工程师。”
在洪山人工智能大厦的星创空间,整层楼被精心设计为多间小型办公室、公共会议室、路演厅和茶水间,满足初创团队研发、办公与交流的全方位需求。
洪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星创空间”响应我省支持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号召,率先探索“零租孵化”创新模式,为高校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早期项目阶段提供关键支撑。
三年将培育300个硬科技“种子”
除了空间支持,入驻团队还将获得融资对接、政策咨询、创业培训、概念验证等全方位服务。
“每个星创空间都配有独立运营团队和专业创业导师,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支持、市场拓展、投资融资、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洪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团队服务+导师赋能”的专业化孵化服务,将帮助科技工作者完成向科学企业家的思维转变。
詹鹰对此深有体会:“从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向管理者转变非常困难。如果没有创业思维,创业活动很难继续下去。洪山星创空间从思维、技术、管理、资金到对外联系,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扶持。”
星创空间不同于传统孵化载体,是面向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重点群体、以科技为支撑的高质量创新创业空间。“项目孵化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三年。有的企业成长迅速,在获得投融资或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就可以提前‘毕业’。”
这种“流动性”孵化机制,确保了星创空间能持续为最新鲜的创业项目服务。按照规划,到2027年,洪山区将建成10家以上星创空间,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累计培育300多个项目。
目前,全区已启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周边的5处星创空间建设,首批遴选50余个高校项目入驻,多数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
环大学创新带编织“硅巷”生态网
星创空间的设立,填补了区域内高校科技成果在早期孵化阶段的短板,构建起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孵化体系。
今年,洪山提出“山水星光计划”,通过科技创新、城市焕新、消费革新“三新合一”打造“山水硅巷”。
硅巷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大城市,成为都市中心利用存量空间培育科技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在这些“硅巷”中,创新要素高密度集聚,校区、园区、社区深度融合。创业者从研发中心出发,就能抵达运动场馆,转角则会遇到咖啡馆,而这一切都靠近他们所熟悉的高校校园。
目前,洪山区围绕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建设南湖硅巷、珞喻硅巷、狮山硅巷及青菱硅巷四个创新创业地标。
在南湖硅巷,重点打造环理工大创新街区。洪山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星光概念验证中心,系统性提供技术可行性验证与早期孵化支持。同时,“先投后股”等区级基金政策向星创项目倾斜。
在洪山,一套全链条、梯度式的培育体系已然成型:在萌芽阶段,团队可享受“零租孵化”政策轻装上阵,让天马行空的创意跨越“死亡谷”;当项目茁壮成长,进入中试或产业化阶段时,南湖、珞喻、狮山、青菱四大“硅巷”内的各类园区与产业载体便能无缝承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产业链资源。
“我们构建‘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加速’全链条服务体系。”洪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机制如同一条精密的“创新流水线”,确保实验室里的顶尖技术,能够一路护航,最终成长为市场竞争中的硬核产品。
随着首批50余个项目陆续入驻,洪山的星创空间已悄然播下了一批硬科技的种子。“未来的星创空间,不仅是创业场所,更是山水硅巷创新生态的枢纽。”洪山区相关负责人展望。在政策阳光与资本雨露的滋养下,这批硬科技种子正蓄势待发,有望在未来几年破土而出,成长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