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记者 余军
10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演作品——舞剧《海的一半》在洪山礼堂精彩上演,为武汉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盛宴。该舞剧以“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为原型,讲述清末至上世纪30年代,南洋华商“海庚”与同乡在漂泊海外致富后,始终心系故土、倾资兴学的动人故事。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作品以海庚与海贤的兄弟情、南洋华侨群体的故乡情、海贤与阿芸的师生情为情感主线,将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让观众沉浸在那个充满热血与奉献的时代。在艺术表现上,该剧摒弃传统线性叙事方式,采用“意识流”手法打破历史编年,以全程无台词的“默片”式演绎,搭配投影字幕、影像视频,融合民乐交响与虚实灯光舞美,将办学理想、南洋商战与故土记忆巧妙编织成一幅宏大的历史拼图。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想以舞剧传递华侨赤子情” 平衡历史与艺术的巧思
谈及创作灵感,总导演林辰表示:“当我翻阅华侨史料时,陈嘉庚倾资兴学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他倾资助力祖国教育的无私与深厚的家国情怀,让我迫切地想要以舞剧的形式展现他的故事,传递这份华侨赤子情。”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在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这一关键问题上,团队做了大量细致的功课。林辰透露:“我们不仅查阅了海量的文献资料,走访了众多专家与华侨后裔,以确保历史背景的准确无误;同时,通过舞蹈独特的艺术形式,放大人物的情感,让华侨精神更具感染力,避免作品沦为简单的‘纪录片’。”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针对“舞蹈化实为意”这一创作难点,林辰分享了他们的解决方案:“像商战、办学等具体事件,很难用舞蹈直接呈现。于是,我们将其转化为象征性动作与场景。比如,用刚劲挣扎的舞步、昏暗的灯光来表现商战的艰辛,以明亮的光影与轻快的舞姿展现兴学的希望,让观众透过这些意象,深刻感受历史背后华侨们的奉献。”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舞美中16块吊板的设计引发了众多观众的关注,林辰解读其深意:“《海的一半》既代表着华侨海外打拼的人生,也蕴含着他们心系故土的深厚情感。吊板既可组合成闽南古厝屋脊,象征着故乡;也能化作船帆,代表着他们闯荡的经历。通过吊板的不断变换,构建出虚实时空,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华侨的情感纠葛与精神追求。”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对于作品与“长江文化”的关联,林辰认为:“长江文化具有包容进取的特质,这与华侨跨越海洋、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是相通的。此次演出搭建起了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桥梁,将闽南、南洋文化带到武汉,也让更多人通过这部作品了解华侨历史,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华侨精神。”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让华侨精神通过肢体语言真实落地” 演员的角色还原与坚守
饰演“海庚”的演员苏鹏,因剧中“西装现代舞”引发广泛关注。他强调:“穿西装跳舞绝非为了‘帅出圈’,而是为了精准还原民国时期南洋精英的真实形象。当时的华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西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更能体现‘海庚’既有海外视野、又心怀故土深情的独特特质。”谈及角色把握,苏鹏表示:“我深入了解了陈嘉庚先生的事迹,在表演中既要用有力的舞步展现他商战中的果断,也要以柔和的动作传递他兴学的深情,让‘海庚’所代表的华侨精神通过肢体语言真实地落地。”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剧中“海庚”的红木手杖是关键道具,苏鹏称其为“情感载体”:“商战受挫时,紧握手杖能传递坚定;思念故土时,轻抚手杖可流露温柔。通过对手杖的不同运用,能更精准地展现‘海庚’对华侨精神的践行。”为此,他在排练的三四个月里,让手杖不离身,将其融入生活,才得以在舞台上运用自如。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苏鹏还谈到在排练过程中,有两个难点。一是大量的行走戏,要在踌躇、希望、悲痛、思念等不同情绪下,走出不一样的状态,设计出身形、节律和停顿、抬头的时机;二是一段“心如刀割”的独舞,在亲人离去、事业不如意、朋友不理解的压迫下,以低空抗争的姿态展现,这与他擅长的飘逸、能动性强的舞蹈风格不同,经过和导演的反复交流,才逐渐找到感觉。
饰演“厝港雷”的演员阿尔曼也分享了角色塑造心得,他坦言最难的是“成为厝港雷,而非阿尔曼”,小到手持雪茄时的神态、与陈嘉庚等角色的眼神互动,大到肢体动作的情感传递,都需反复揣摩;虽舞台造型洋气,但他始终注重传递“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谈及舞台磨合,他最感动的是“苦酒”片段——展现陈嘉庚办学遇资金难题、众人围绕贷款合同博弈时,兄弟间的默契与角色的坚守每次都让他深受触动,甚至曾在与苏鹏互动时情难自禁,用动作爆发真实情绪。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饰演“阿芸”的演员刘洁介绍角色功能:“阿芸是华侨兴学的受益者,也是连接主角与教育事业的纽带,她的成长体现了兴学成果,更传承着华侨精神的火种。”为理解角色,刘洁也做了充分准备:“我查阅闽南教育史料,从懵懂少女的活泼舞步,到成长后有担当的动作设计,逐步贴近‘阿芸’对华侨精神的感知与传承。这个过程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华侨精神——它不仅是陈嘉庚的坚守,更是一代代华侨对祖国的赤诚与奉献。”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海的一半》谢幕燃爆洪山礼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军 摄)
“现场看比网上刷片段更帅气” 观众与专业人士的共鸣与盛赞
此前该剧谢幕视频获600万点赞、6亿播放量。舞剧的舞美与舞蹈风格广受好评,“西装男团”成为热议焦点,其背后传递的华侨精神更引发广泛共鸣。
演出结束后,不同身份的观众与专业人士纷纷表达内心的激动与赞赏。从四川跨越千里来汉的涂女士直言这场奔赴“满心值得”:“两小时飞行距离,在谢幕后的掌声里化作值得。舞台的诗意与力量让我满心滚烫,舞美对《海的一半》的呈现格外惊艳,这是我看过最美的舞剧,这样的璀璨值得翻山越岭去遇见。谢谢演员、谢谢武汉。”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武汉市艺术学校李同学称赞,谢幕部分的现场效果超越网络,太帅了!亲身感受下更能体会到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沈老师赞赏舞剧的剧情、演员表现与舞台意境,认为演出振奋人心且具教育意义,对爱国主题的深刻展现和男演员身上所彰显的阳刚之气印象尤为深刻。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观众邵女士激动地说:“海的一半,是南洋,实业。海的一半,是祖国,兴学。作为不怎么了解舞蹈的外行人,都被这部剧的舞美和演员表现惊艳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把美传递给每一个人。” 王先生也称赞:“舞台设计和编排精致,演员表演出色,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华侨精神的珍贵。”
湖北省文联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湖北省舞蹈家协会理事高峰观看《海的一半》。(受访人供图)
湖北省文联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湖北省舞蹈家协会理事高峰,在观赏完当晚演出后评价:“现场看完整剧,比网上刷谢幕片段更帅气,这是部用情用心为观众讲故事的作品。” 他还提到,剧中男性形象有内敛、坚毅、稳重的中国男性特质,叠加侨胞的漂泊与乡愁气质,很有味道;女舞者虽戏份有限,但群舞美得恰到好处,不媚不矫,是中国女性与自然相生的诗性大美。
《海的一半》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文旅部主管的国家级演艺集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曾创作出多部广受中外好评的作品,此次《海的一半》的成功演出,为其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再添亮点,也让华侨精神通过舞台得以延续。据悉,该剧还将在多座城市巡演。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