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基层干部的时间用在哪里,治理效能就体现在哪里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10-13 11:24:57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张斌)

“微信一响,心里一颤,又是新的打卡任务;报表填完刚提交,换个平台又要重录。”近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回潮话题引发基层干部广泛共鸣,相关讨论在社交平台持续升温。从“凡事要截图”的留痕要求到“多网重复报”的数据负担,本应赋能治理的数字工具,在部分地方异化为新的枷锁。基层减负从来不是“一阵风”,唯有以政绩观校准方向、以系统思维破解难题、以民生导向筑牢根基,才能让“指尖”归位、实干归心。

“指尖负担”的本质,是形式主义披上了数字化外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调研显示,部分基层干部手机里的政务APP多达十几个,每日需完成打卡签到、点赞转发、拍照上传等十余项“指尖任务”。更有甚者,某县要求社区干部每日在三个不同平台填报同类民生数据,仅整理表格就占去半天工作时间。这种“群里说了等于做了、照片拍了等于干了”的怪象,看似是“互联网+政务”的创新,实则是“痕迹论英雄”的老问题新装。当干部的精力被“键对键”的指令挤占,自然难有时间“面对面”服务群众,楼道灯维修、独居老人照护等“关键小事”便容易被搁置。

追根溯源,“指尖形式主义”的滋生源于三重错位。其一,政绩观错位导致“数字虚功”。一些地方将APP下载量、数据上报率当作显性政绩,热衷于搞“数字面子工程”,却对群众是否真正受益漠不关心。其二,统筹力缺失造成“资源内耗”。政务平台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民政、综治、应急等部门各自为政,数据壁垒林立,使得基层被迫在“多头系统”中反复奔波。其三,考核棒偏差催生“应付心态”。当考核权重向“线上痕迹”倾斜时,“干得好不如报得好”的导向便会蔓延,最终形成“基层围着报表转,群众等着办事看”的恶性循环。

浙江的治理实践,为破解“指尖之困”提供了务实路径。减负不是“一刀切”取消数字工具,而是要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这需要打好“精准施策、系统整合、多元共治”的组合拳。

精准施策的关键在“源头管控”。杭州推行的村社减负“三道关口”机制颇具启发:通过“事前准入联审、事中动态监测、事后问责处置”,从源头拦下57项不合理任务和60张重复报表。这种“凡进必审”的刚性约束,直击“任务随意摊派”的痛点。基层治理如同“绣花”,考核导向更需精准——淳安县将“矛盾化解率”“群众满意度”纳入核心指标,取代以往的“线上活跃度”排名,让干部从“屏幕”回归“田间”。

系统整合的核心是“数据共享”。慈溪的“群治分”平台给出了数字赋能的正确打开方式:整合20余类公共事务场景,实现“一端登录、全域通办”,既让群众参与治理能赚积分、兑服务,又为基层减少了数据填报压力,激活用户超60万人。这印证了一个道理:数字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平台多少,而在于整合效能。浙江持续推进“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建设,推动社保、民政等数据“一网通享”,正是用“数据流”解放“人力流”的生动实践。

治理效能的提升终究要回归“民生本位”。嘉兴“睦邻嘉”品牌的实践表明,当基层从“指尖负担”中解脱时,便能催生治理活力:6000余名社区工作者和96万志愿者依托“议事亭”“瞭望哨”,一年化解群众难题5000余个,诉求转化率超90%。从平湖“善美骑士”助老送餐到下姜村“党建联建”破解发展难题,这些案例共同指向:基层干部的时间用在哪里,治理效能就体现在哪里。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减负立规。这要求我们既要警惕“以形式主义治形式主义”,更要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需持续精简整合政务平台,让“多网合一”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重构考核体系,让“实绩论英雄”取代“痕迹论成败”。

“指尖”的轻与重,连着治理的虚与实。基层干部的手机里少一些“打卡任务”,口袋里就会多一些“民情笔记”;屏幕上少一些“数据排名”,田间地头就会多一些“解忧身影”。唯有让数字工具成为实干的“翅膀”而非“枷锁”,才能让基层治理的活力在减负中充分涌流,让群众的获得感在实干中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周玉娟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