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图源半月谈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半月谈报道,近年来,全国多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积极推进智慧灯杆项目,力求实现“一杆多能”。但一些地方“跟风式”建设智慧灯杆,存在与现实需求脱节、部分功能成为摆设、后期运维跟不上等问题,出现贪多求全、华而不实、多头管理等苗头,背离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正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建设中的短板应当正视。有的城市盲目追求规模,贪大求全;有的忽视自身特色与实际问题,盲目照搬外地模式;有的重表面功夫,华而不实;还有的偏硬件投入,不愿在软件研发、数据分析上发力,让数据沦为“沉睡资源”。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更让智慧城市建设偏离“服务治理、惠及民生”的核心,难以真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城市的治理效能。
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升级的产物,更是城市治理理念、模式和能力的深度革新。比如,智慧医疗让基层群众不再千里奔波,大病小病“码”上解决;智慧教育可以打破时空壁垒,让孩子们均衡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智慧出行通过算法优化信号灯配时,告别高峰时段“堵在路上”的焦虑;智慧文旅则让文化和遗产“动起来”,用一部手机遍览城市万千风貌。群众办事是否更便捷、出行是否更顺畅、生活是否更安心……这些老百姓的真实感受,才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为了智慧而智慧,而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紧扣地方实际需求和资源禀赋,精准识别和响应人民群众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文化、休闲等方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才能让智慧技术从“看得见的设备”转化为“摸得着的便利”,真正把城市治理的“智慧指数”变成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让城市装上智慧“大脑”,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冲动”,而是一场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摒弃“贪多求全”的浮躁,少些“为超前而超前”的狂热,多些“以需为导”的务实,既避免盲目铺摊子,也防止碎片化建设,推动形成规划合理、体系完备、功能协同的发展体系,才能让智慧城市建设走得稳、走得远,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