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原创2025-10-01 14:39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日讯9月29日上午,“光影沉湖 誉城印记”摄影大赛在沉湖国际小镇香炉山飞鸟剧场启动。香炉山上的玲珑塔巍然矗立,1.9万平方米的“折纸飞鸟”造型建筑拔地而起,5个“船形”钢结构的展创艺术空间临水而建,标志着沉湖国际小镇一期项目全面竣工。
永久会址和展创艺术空间。记者范芃 摄
香炉山坐落于蔡甸区沉湖湿地畔,九真山以南约6公里处。香炉山遗址于1985年发现,考古发掘结果显示,该遗址出土文物涵盖屈家岭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晚期、商代殷墟阶段、西周至东周阶段、汉代和唐宋文化、清初文化等序列类型。为研究鄂东地区先秦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于自然因素和雨水侵蚀,香炉山遗址病害曾较为严重。
2025年1月1日,武汉沉湖国际小镇正式启动建设,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香炉山片区的发展正迎来全新篇章。
项目根据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勘探报告,在对香炉山进行周边环境整治的同时,也落实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本次保护工程方案聚焦考古核心区域,对考古遗存的裸露土体进行保护,解决土坡遗址稳定性及面临的各类潜在危害问题。主要保护维修措施包括:夯筑修补、坡顶防水、排水处理以及坡底排水处理等。
香炉山遗址土层保护。记者汪文汉 摄
9月30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如今的香炉山被一条“玉带”环绕,这条“玉带”正是初见雏形的如意巷C型商业区,它环抱山体,与山顶玲珑塔共同构成一幅生态画卷。从山脚登顶有两条登山台阶,两旁覆盖着绿油油的草坪,山上树木亭亭玉立。登上山顶,映入眼帘的便是玲珑塔。玲珑塔采用银灰色钢结构,环形而上,每一层都设有观景台。
玲珑塔。记者汪文汉 摄
设计方相南建筑事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修建此塔,既寓意镇山定水,又兼具瞭望功能,是区域性的绝对地标和城市的精神象征。玲珑塔采用双螺旋结构设计,既平衡塔身使结构更稳定,又通过双楼梯接地利于消防疏散。在动线设计上,游客不走回头路,流线顺畅有趣。同时,也与小镇三大定位之一的“爱情小镇”相契合。玲珑塔高16.9米,是沉湖湿地的地标建筑,也是沿江视觉的制高点和中心。塔身设有多处观景点,随着高度攀升,每个观景点都能从不同角度俯瞰四周景观,观景人亦融入塔身景观之中。
玲珑塔。记者汪文汉 摄
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沉湖湿地美景尽收眼底。
在半山坡上,一片红色土质被特别保护起来。誉城千里公司沉湖小镇项目经理冯斌介绍说,因土质中含有西周时期的瓦片,该区域随即被保护起来。
据悉,沉湖国际小镇以“国际湿地、设计之都、文旅小镇”为三大核心定位,打造集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文化与康养旅居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
延伸阅读——
香炉山遗址: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香炉山因山脉走向由北向南,涨水时形态酷似水中蛟龙,是周边稀少的自然高地,山体与九真山遥相呼应,俗称九真山之“香炉碗”。
南侧香炉山在古代曾是居民出发航行前上香祈福、祈求航行顺利的场所。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曾在桐湖香炉山驻扎。明代嘉靖汉阳府志明确记载:“香炉山在县治西南九十里,元世祖南征,尝驻此。”
香炉山遗址于1985年发现,1989年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结果显示,遗址文化堆积厚度达1至5.5米,出土了大量陶器、打磨石器(如斧、锛)及铜器(如矛、镞)等文物。
作为武汉地区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之一,香炉山遗址对于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历史赋予的珍贵遗产。
长期以来,受自然灾害与生产生活活动影响,香炉山多次发生山体滑坡,山顶也经过多次土地平整。这些因素导致山体地形地貌及遗址原始墩台坡脚线显著改变,原有遗址面貌与本体边界渐趋模糊。
2025年3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对蔡甸区香炉山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完成了勘探工作报告。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苏守明 陈绍鹏 杜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