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陈银银 刘玉杰 实习生 王迅驰
“亲爱的兰毓敏同学,当你看到这张签名时,你将记起,有20位热情的青年,正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用实际的行动支援你捍卫祖国的英雄行为。武大电三全体同学。”
74年前的这封书信,记录下武汉大学电机系1949级女生兰毓敏投笔从戎的故事。
近日,在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的家中,兰毓敏的女儿李群,将包括这封信在内的60余件父母遗物捐给湖北革命军事馆。
青年时以身许国、壮年时为军育才、临终时捐献遗体……20余件泛黄斑驳的老物件,勾勒出这位女战士、一位有着63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不平凡的一生。
李群(左二)捐赠父母的遗物。
年轻时的兰毓敏。
同学们的信。
武大的入团证书。
参军登记证明。
三等功奖状。
奖状。
2万元党费收据。
兰毓敏(左)和李金华。
兰毓敏(左)和李金华。
最后的军礼。
为抗美援朝,大二女学生投笔从戎
1931年,兰毓敏出生在武汉黄陂,是家中最小的孩子。1949年,历经苦读的她,考入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电机系。
1950年,战火烧到朝鲜鸭绿江边。正在读大二的兰毓敏,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报名参军。
“我妈妈是那届武大电机系中唯一的女生。”李群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一个女生,从黄陂农村到武汉上大学,很不容易;放弃在大学里的好时光,响应号召积极参军,更是不简单。这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朴素的家国情怀。”李群回忆,母亲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到朝鲜战场的最前线。
彼时,大学生在部队是稀缺资源,女大学生更不多。新兵训练结束后,兰毓敏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三航空预科总队当教员。李群说:“妈妈多次努力申请,强烈要求上前线,但组织上考虑到空军刚筹建,需要专业人才。最终,妈妈服从组织安排,奔赴培养空军人才的岗位。”
从学员、助教到教员,兰毓敏积极投身到培养空军人才的工作中,很快适应新环境,积极工作努力上进。在入伍的第二年,因工作突出成绩斐然,她被授予三等功,1953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军校,兰毓敏遇到了战斗英雄、一等功臣李金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军决定成立高级通信兵学校,培养通信指战员。兰毓敏和李金华服从组织安排,调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通信兵学校(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的前身)工作。在那里,兰毓敏和李金华喜结连理。“听妈妈说,在当时的学校大院里,女知识青年嫁给英雄军官的故事传为佳话。”李群说。
从军30多年来,兰毓敏一直耕耘在军事院校的讲台上,为我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通信指战员,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评为三八红旗手,多次荣立三等功。
永念党恩,她选择捐献遗体
1985年,兰毓敏从部队光荣退休。退休后,她拾起年轻时的兴趣爱好,读诗学诗写诗。30年时间,她写下一千多首诗词,还出版了诗集。
平日里,兰毓敏和李金华老两口热心快肠,乐于助人。听说身边的同事朋友经济拮据,看到媒体上刊登的困难学生,他们总会伸出援手。
2005年,兰毓敏又做出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签订遗体捐献协议。“妈妈总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给的,要用一生去回报党的恩情。”李群心里清楚,“妈妈是要用这种方式,完成一个老战士最后的奉献。”
2010年,兰毓敏一次性向党组织交了两万元的党费。当收到北京寄来的党费收据,看到上面盖着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大红印章时,兰毓敏很高兴,还不忘叮嘱李群:等她去世后,一定要与红十字会联系,无偿捐献遗体。
2016年,重病缠身的兰毓敏,身体愈发虚弱。在去世前的一周,她在病房里与老伴李金华四目相对,满是不舍。李群忘不了,当父亲准备离开病房时,病床上的母亲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爸爸也向妈妈回敬军礼,他们用为之奉献一生的最高礼节,完成道别。”遵照母亲遗愿,李群将兰毓敏的遗体捐献给武汉市红十字会同济医学院。
“生逢祖国山河破,幼失双亲岁月艰;姊助兄扶余发奋,终登武大电机班。抗美援朝尊召唤,投笔从戎任教员;卅五春秋勤奋战,培桃育李尽薄绵。超龄解甲欣然退,旧嗜重拾咏古篇;卅载笔耕诗作累,书刊屡录奖频颁。休闲日子未虚度,老有所学夕照妍;回顾生平无怨悔,唯惭建树少而凡。人民厚待难为报,谨献遗躯供教研;永别之时深祝愿,亲人挚友享康安。惜离盛世虔祈望,民富邦兴党政廉;含笑安然归去也,恭交党费两万元。”兰毓敏的遗作《回顾生平并申遗愿》,是这位老战士一生的真实写照。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