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种花家”,这个有些俏皮的词汇,在今天登上了央视新闻微视频的标题。《此生无悔“种花家”》,成为献礼新中国76周年华诞的深情告白。
“种花家”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中华家”的谐音;追溯源头,它出自国产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深入解读,会发现这个谐音梗,承载着一代年轻人对国家的独特理解与深厚情感。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用拟人化的方式,讲述了自清末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奋斗史。“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这句台词一度成为“现象级”话语。从庄重的“中华”到亲切的“种花”,一词之转,意象全新。每个中国人都如园丁,在祖国大地上播种希望、浇灌理想、收获未来。这个意象拉近了宏大叙事的距离感,既蕴含着日常的温馨,又包含着建设的能动性。
语言是活的文化载体,也是情感与现实间的桥梁。当动漫中“兔子”保家卫国的故事与真实历史重叠时,网友自发打出满屏“致敬”“欢迎回家”,令人动容。时间渐行渐远,年轻人却不断用自己的方式,接续起与历史的对话。
不论是“中华”还是“种花”,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词汇来表达对国家的情感和期望。身处科技发达、信息涌流的时代,年轻人展现出更加轻松自信的姿态。他们以流利外语交流,在科技前沿拼搏,用社交平台记录生活;他们开放、独立,却也始终怀抱深沉的家国情怀。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从十年前更新至今,“种花家”精神也仍在延续。从“盼榕江万户灯火永安宁”到“归途很远,祖国很近”,从科研一线到文化出海的现场,年轻身影始终活跃。他们面貌崭新,身份各异,但心中怀着同一捧红色火焰。“创造一个吃得饱、穿得暖,不被人看不起的种花家”,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深植于心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