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9月28日12时许,襄荆高铁首发列车G6855次驶入荆门西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9月28日,一列银龙划破鄂北晨雾,将襄阳的古隆中云雨、宜城的楚辞遗韵、荆门的屈家岭星光,串成116公里的璀璨珠链。
至此,湖北首条高铁环线成形:襄荆高铁、荆荆高铁、汉宜铁路荆州至汉口段、汉十高铁汉口至襄阳东站段,形成一个闭环,串联武汉、孝感、随州、襄阳、荆门、荆州、潜江、仙桃、天门九市,旅行全程约3.5小时。
若从高空俯瞰,这条由九城共铸的交通脉络,恰似一枚“爱心”镶嵌在长江经济带上,见证着“九省通衢”加速迈向“九州通衢”的奋斗。
乘客在襄阳东站站台拍照留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指出,这条环线将九城的人文血脉与产业经络紧密相连。高铁时代的同城效应,正让武汉的辐射力如涟漪般层层扩散,省内三大都市圈在车轮声中逐渐融为有机整体。
高铁成环性价比最高
“都市圈首先要是交通圈。”秦尊文说,衡量一个都市圈是不是成熟,有一个关键指标,就是1小时内能不能实现通勤。
眼下,从武汉坐高铁前往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8座城市1小时可达;襄阳至十堰、随州、神农架1小时可达;宜昌至荆州1小时可达,但与荆门、恩施尚不能实现1小时高铁通达。
在秦尊文看来,高铁成环是一种“高性价比”做法,能够用最短的线路串起尽可能多的城市。
襄荆高铁开通,串联9市形成的“爱心”环线,是一个“小环线”。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客运部客票所主任曹敏介绍,与既有的汉十、汉宜经由相比,襄阳至荆州间最短旅时由3小时22分,大幅缩短至55分。襄阳东至宜昌东最快约1小时50分,宜昌东至襄阳东最快约1小时51分,比之前普遍节约1个多小时。
年内,随着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开通,宜昌与荆门、恩施也将实现1小时通达,三大都市圈全部实现1小时通勤。届时,汉襄宜三地之间也将实现1小时通勤。
环线还有一个深远的意义,就是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进一步缓解江汉平原“缺路”的现状,为江汉平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湖北中部发展不足”的忧虑转化为“中部崛起”的底气。
九城串珠成链
环线高铁开通,哪些行业将受益?
“高铁运行加快,必将释放普速铁路的货运能力。”秦尊文说,荆门通了高铁以后,货运有一部分向长荆铁路转移,大宗商品的流通效率进一步提升。毫无疑问,环线高铁将进一步释放全省普速铁路的运力,铁路运输时效有望进一步提升。
文旅受益也尤为明显。这条闭环的“钢铁诗环”,将九城文脉缀成珠链——武汉黄鹤楼的云烟、孝感董永的槐荫、随州编钟的余韵、襄阳岘山的碑刻、荆门显陵的气韵、荆州城墙的硝烟、仙桃沔阳的渔歌、潜江曹禺的戏韵,皆在车轮与轨道的平仄间。
“我们将组织荆州、荆门千名游客来襄阳旅游的专列。”襄阳市旅行社协会会长王俊丰说,协会精心策划了50多条精品旅游线路。这些线路涵盖了襄阳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
环线上的医疗就医、学术交往、科技研发都将活跃起来。
“武汉高校沿轨建校区,三甲医院跨城设分院,科技企业环线布新点。”秦尊文说,高铁成网有利于把武汉的一些非核心功能向环线城市传导,进一步释放武汉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例如,荆门集聚了28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但核心技术研发却在武汉。依托高铁便利,荆门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形成了“研发在武汉,试制在荆门”的模式。此外,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看,武汉、襄阳、荆门等将携手形成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环,高铁将为上述地区的新能源车企加强技术交流、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
大环线有望年底形成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呼南通道(呼和浩特至南宁)的重要组成部分,襄荆高铁北接郑渝高铁(郑州至重庆)、西武高铁(武汉至西安),南接沪渝蓉沿江高铁、荆荆高铁,并通过荆荆高铁与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相连。
待年内沪渝蓉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开通后,将与襄荆高铁、汉十高铁襄阳东至汉口段形成一个“大环”;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汉宜铁路形成一个“小环”;沿江高铁武汉至荆门段、荆荆高铁、汉宜铁路荆州至汉口段形成一个“小环”。“大环”“小环”相互嵌套,环环相扣。
“武汉、襄阳、宜昌三地将形成1小时高铁环线,为汉襄宜金三角建设提供交通硬支撑。”秦尊文认为高铁环线在湖北产生的向心力类似长三角,不仅利好武汉,同时也强化了宜昌和襄阳两个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可以预见,湖北前往全国200多座主要城市的旅行时间将迎来大幅度压缩。比如,荆门、荆州至北京今后将不必绕行武汉枢纽,可直接经襄阳枢纽北上,前往北京的列车有望更多,北上列车旅行时间有望普遍压缩0.5至1.5小时不等。
高铁网络带来的从来不仅仅是人流,这背后更多是科技、人文等要素资源的集聚、互补所带来的开放新气象,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汉襄宜高铁环线 示意图(制图:万璇 段雨欣)
“从全国来看,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秦尊文说,汉襄宜金三角高铁环线将推动形成武汉大都市圈,代表中部参与全国都市圈竞争,推动湖北这个“支点”强起来,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9月28日11:40,从襄阳东站发出的襄荆高铁首趟列车驶过宜城汉江特大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戴辉、胡祎)9月28日,襄荆高铁开通后的首趟列车G6855次停在襄阳东站,中铁十五局襄荆高铁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张贤学与20名同事高兴地登上2号车厢。11时30分,红白相间的复兴号缓缓启动,一路南下荆门。当天,受邀登上首趟列车的有200多名襄荆高铁建设者代表。
张贤学穿上崭新的白衬衣。“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家在洛阳,这几年因日夜奋战在襄荆高铁建设工地,很少回家。3年前的隧道进洞、桥梁破土打桩的场景,他历历在目。
列车飞驰,10多分钟便抵达宜城站。经过宛若竖琴的宜城汉江特大桥时,中铁大桥局襄荆高铁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马春龙特别兴奋。“作为建设者,第一次经过自己建造的铁路,我很自豪。”他说,仿佛又看到了宜城汉江特大桥、周家冲隧道攻克难题的一幕幕。
穿越黑漆漆的隧道,列车进入荆门境内。“这是刘家岗隧道,是全线最长、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隧道,全长3210米,穿越不良地质微瓦斯岩溶发育区、断层破碎带等。”张贤学说。
供电系统是高铁的心脏。坐在首发列车上,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襄荆项目部总工程师莫磊指尖轻叩窗沿,心跳与车轮同频。他回忆,寒冬深夜,隧道里排查故障的手电光刺破黑暗,在三伏酷暑,60米高空调整接触网的工装浸透盐霜,团队调试攻坚,为0.1毫安的参数波动反复验证。
王智浩是中铁一局襄荆铁路XJZQ-3标项目的技术员,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列车启动那一刻,心里最先涌上来的感觉是“踏实”。他说:“所有辛苦都在这一刻化作值得!”
“襄荆高铁建设者令人钦佩!”在宜城上车的旅客黎陶颖说,过去从宜城回荆州,需要从汉口火车站中转,襄荆高铁开通后不再绕路,1小时内即可回家。受益于襄荆高铁开通,宜城从此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
快起来,变变变
襄荆高铁为沿线带来满满获得感
宜城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市民们载歌载舞表达喜悦之情。 (视界网 郑新涛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祝华 刘孝军
通讯员 杨颖 郑新涛
回家,洋溢着温暖。
可以前,对李士磊来说,还掺杂着烦恼——生于十堰的他在荆门工作多年,回家探望父母,只能搭乘每日一班的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四五个小时,凌晨到家。
襄荆高铁通车,为李士磊多年的烦恼画上句号。他已预订10月1日的车票,荆门出发、襄阳换乘、十堰抵达,全程90分钟。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襄荆高铁开通后,我省高铁网布局进一步完善,将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对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意义重大。
荆襄古道,自古连接关中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沧桑巨变,高铁时代来临,这条千年古道却成了交通短板。
荆门农科院副院长张小贝是襄阳人,自驾走高速公路,需要2个多小时;坐火车,只有绿皮车,需要90分钟,经常晚点、延迟。“把回家的幸福感都磨没了。”他说。
2022年9月28日,万众期盼的襄荆高铁开工。
3年奋战,全线通车。9月2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襄阳东站登上开往荆门西站的G6855次列车。车厢里,乘客林宝学笑容满面:“外甥女今天出嫁,坐着高铁去喝喜酒,都是喜事。”
“以前看到别的地方通高铁,挺羡慕的。现在不用了!”返程列车上,从荆门去襄阳看儿子的韩艳芝说,“一个字——快!”12306APP显示,襄荆高铁开通后,每日双向开行22班次,单程最快30分钟,最慢也仅需43分钟。
襄荆半小时通勤圈,也改变了张小贝的生活方式。“以前逢年过节才回一趟襄阳,像走亲戚一样。”他说,如今回家不再是“探亲”,而是通勤。
9月中旬起,宜城市餐饮和旅游协会会长郭红梅每天都发朋友圈:“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宜城市20余家餐饮酒店全额报销宜城站至酒店的交通费,同时菜品打八折。”
郭红梅经营着多家餐饮酒店,除了宜城本地菜,她与厨师正在商量推出荆门菜、荆州菜。“襄荆高铁通车后,那边来的游客肯定增多,人家喜欢吃鱼和蒸菜。”她说。
宜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余媛媛介绍,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宜城将举办全民才艺大赛、“宋玉辞赋园”开园、“襄阳花鼓戏”展演等一系列活动,诚邀全国各地游客“乘高铁游宜城”。
襄阳抢抓襄荆高铁开通和国庆中秋双节的良好时机,将联合各县市区开展80余场促消费活动,持续营造火热消费氛围,推出针对荆门、荆州消费者的餐饮住宿优惠政策,将交通“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
湖北文旅荆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周路说,襄荆高铁开通后,荆门将与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共同打造三国文化、荆楚文化等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资源互推、客源互送,进一步激活区域旅游市场。
“襄荆高铁治好了王学涛的心病。”9月26日,湖北润峰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扬笑呵呵地说。
王学涛是该公司设备工程师,家在温州。2023年底,他第一次来公司所在的宜城市,火车转火车、再转汽车,一路折腾近24个小时,身心俱疲。
王学涛的心病,也是该公司的心病。今年底,总投资18亿元的项目将投产,此前周扬前往武汉、成都、长沙等地招揽人才,却屡屡空手而归。“交通不便是最大短板,如今高铁通了,招才的底气变足了。”
襄荆高铁通车,形成了省内第一条串联武汉、襄阳、荆门、荆州等9座城市的高铁环线,带动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加速汇聚。
襄阳小河港是汉江上规划建设的最大港口,港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松林说,襄荆高铁开通为他们加大与武汉、重庆、岳阳等长江流域港口城市人才、技术交流提供快速通道。
荆门漳河新区是全国首批、湖北唯一的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近几年各种“荆门造”特色航空重器火爆出圈。晨龙飞机(荆门)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定璿表示,襄荆高铁开通后,将会对荆门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荆门市发改委主任李锏介绍,当前东部地区资本、人才、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荆门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产业链完整,通过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合作,推进产业提质强骨。
清代指路碑。 (荆门市博物馆 周伟 提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9月28日,襄阳至荆门高铁开通。继战车、驲车、汽车之后,千年荆襄古道迎来时速350公里的钢铁飞龙。
“襄荆高铁的路径与荆襄古道、207国道等高度重合。”《荆襄古道》作者、荆门市社科联研究员李柏武说。
往事越千年,钢轨下隐约可见荆襄古道蜿蜒的千年轨迹。
“去年底,我们在襄荆高铁荆门段附近发现了一块清代指路碑。”荆门市博物馆干部周伟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披露碑文内容,“指路碑,大清光绪拾二年,南至盐池庙拾伍里,西至象河拾伍里,北至曾家集拾伍里,杨士富施。”
这是一块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年)设立的指路碑,由杨士富出资修建。碑文标注了三个方向的里程:南,距盐池庙15里;西,距象河15里;北,距曾家集15里。
“这块碑文印证着襄荆高铁穿越之地,曾经也是车水马龙。”周伟说。
这条沟通南北的交通命脉,如同一条时光纽带,串联起春秋战国的商旅马帮、秦朝驰道的车马喧嚣、唐朝驿站的灯火阑珊,直至今日高铁呼啸而过。
作为呼南高铁通道的关键段落,襄荆高铁北接郑渝、汉十高铁,南联沪渝蓉、荆荆高铁,使荆襄古道这一千年南北大动脉,以崭新的姿态融入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
“楚国先民沿漳河而行,走出了最早的荆襄古道。”李柏武介绍,楚国人的祖先受分封来到湖北。彼时楚人沿襄阳、南漳、远安、荆门而行,抵达今天的荆州,而后又通过这条路“逐鹿中原”。这条路,既可借漳河水运之便,又能避开山地险阻,在当时也被称为“夏路”。
“这条‘逐鹿中原’的生命线,不仅承载着楚军的战车,更运送着丝绸、青铜与楚文化的精髓。”周伟介绍,从荆襄古道周边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典型器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古道迎来第一次“升级”。权县(荆门)、远安等新设县邑如珍珠般缀在道旁,官道宽度可容六车并行。李柏武特别指出:“秦楚道”的诞生,标志着这条古道正式纳入国家交通网。
至唐代,古道完成最终定型——基本与今天的207国道高度重合。李柏武感叹,唐朝的兴盛,决定了荆襄古道几乎代代沿用,不断维护。赶考、经商、打仗,这条路在京杭大运河投用之前,一直发挥着南北大动脉的作用。
“在古代,长江是天堑。荆州之地,江狭洲多,最适合渡江。上下游在荆州上岸,赶往北方的都城,由此说明荆襄古道在历朝历代具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功能。”李柏武感慨,从民国襄沙公路的裁弯取直,到今日高铁的穿山越岭,变的是速度与效率,不变的是连接南北的使命。
他介绍,这条襄阳—宜城—荆门—荆州的千年通道,曾是帝王将相的事业场——公元208年,刘备“携民渡江”的仁义之师,曹操沿其铺展统一蓝图;在军事棋盘上则是“南北胜负手”,关羽水淹七军的谋略、岳飞收复失地的壮怀,都凝固在古道两侧的残垣间。
当唐诗宋词在此流淌,它化作王维“襄阳好风日”的山水画卷,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归心箭矢;当商旅驼铃在此回荡,它又成为茶叶丝绸的“南方丝绸之路”。如今,高铁钢轨正以350公里的时速,在古道地层上书写新的文明注脚。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