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东湖快语|这座“露天博物馆”,把对长江的爱再大写一遍
湖北日报 2025-09-29 09:08:32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9月28日,武昌湾节点提升改造工程、江汉碧道建设工程先后完工,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武昌湾1956公园也开始试运行,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1956,这个数字每个武汉人都能脱口而出:那是毛主席第一次横渡长江的年份。

1956年至1966年间,毛主席18次畅游长江,并多次莅临武昌造船厂。站在新贯通的绿道上,江风拂面,鹦鹉洲长江大桥倒映在波光中,一座毛主席雕像静立江畔,前来打卡的游客都会驻足默诵刻在基石上的《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一刻,历史的长河与现实的江流,交汇成一曲深沉的交响。

武昌造船厂,是武汉近代工业文化的代表;毛主席横渡长江的旧址,是武汉人的精神坐标。焕新为最新潮流打卡地的武昌湾1956公园,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工业机械基座、码头、渡口等痕迹,又把与长江、鹦鹉洲大桥相呼应的元素融入景观设计,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赋予其新的功能。为保护与传承这段厚重历史,项目团队系统梳理了武昌古城舆图、近代水文记录与武船厂史,遍寻散落的地方志和老照片,确保每一处历史回响都真实可考。

毛主席1956年横渡长江,选择武汉作为“中流击水”的舞台,绝非偶然。这座城市与长江的关系,恰如大时代不可阻挡的滚滚浪潮,始终在风浪中展现勇气,在激流中寻找方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早已超越对长江大桥的礼赞,成为武汉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隐喻之一。

作为江城,武汉的城市基因里浸透着大江的浩荡与沧桑。长江是人们生活的最强背景板——轮船的汽笛,江鸥的鸣叫,晨光到日暮的光影,一座座桥梁,城市的天际线,以及生活在江边、往来于江上的人们……长江边的百里廊道,不仅仅是防洪工程和景观工程,更是一条可以漫步的历史长廊。它连接起禹功矶的古老传说和汉阳铁厂的工业遗产,连接起老建筑和新地标,连接起红色记忆和日常生活,项目全面完工,还大幅度增强了应对极端汛情的能力,标志着武汉在统筹防洪安全、生态修复与人文休闲领域的探索步入新阶段。

当暮色渐合,华灯初上,毛主席雕像在浩荡长江边更加沉静庄重。在他身后,城市正闪烁着活力四射的耀眼光芒。历史是我们的根茎,既向下汲取厚重的养分,又向上生长出全新的枝叶,在这个日落新机位,人们能再一次看见,长江赋予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横渡未知的勇气,极目远方的视野,以及云卷云舒的胸怀。

责任编辑:肖擎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