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郧县人”并非直立人 百万年前头骨化石改写人类家谱
湖北日报 2025-09-26 15:01:37

湖北日报讯(记者许应锋、通讯员朱江)北京时间2025年9月26日凌晨2点,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郧县人”头骨的系统发育定位揭示龙人与丹尼索瓦人的起源》研究论文。论文认为,“郧县人”并非直立人,而是与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龙人支系的早期代表。这不仅对传统人类演化理论提出了挑战,也改写了人类家谱。

近年来,随着古人类学与考古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标本被陆续发现和命名。其中,一些被正式命名为人属新物种——纳勒迪人、吕宋人、巨颅人、龙人等,它们共同揭示出一个曾经多样并存的人属世界。 然而,这些新发现化石之间的亲缘关系,尤其是它们与已知人类物种,比如智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直立人等存在何种联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1989年5月18日、1990年6月15日、2022年5月18日,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相继出土3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分别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1号、2号、3号头骨化石。

微信图片_2025-09-26_115430_775.jpg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左)、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右)

主持此项研究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冯小波是“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的发现者之一。他介绍,“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不仅有可靠的地质年代测定,更是百万年前极为稀少的人类遗存,对厘清人类演化谱系具有关键意义。由于“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出土时已严重破碎变形,研究难度极大,最初主要依据其古老年代被暂归为直立人。

微信图片_2025-09-26_120538_091.jpg主持此项研究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冯小波是“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的发现者之一。

由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复旦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采用高精度CT扫描与结构光表面扫描技术,清晰识别出“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中的裂隙、矿物填充和未变形骨片,随后通过创新的数字重建方法,根据解剖结构和几何形态学标志点,以虚拟方式完成了头骨的精细拼接。

111.png“郧县人2号”头骨复原过程

重建后的“郧县人”2号头骨呈现出原始与进步特征交融的形态:低平的额骨和突出的吻部类似更古老的直立人或海德堡人;而扁平低矮的颧骨、更宽的后脑颅以及较大的脑容量,则与龙人以及大荔、金牛山、华龙洞、许家窑等地出土的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相似。而且,这件百万年前的头骨脑容量竟超过1100毫升。

研究团队以“郧县人”作为关键校准点,构建出全新的人属系统演化树,再借助贝叶斯支端定年法与简约性分析,推算出各个人类支系的分化时间。研究发现,智人、龙人和尼安德特人这三支分化发生得非常早,“郧县人”并非直立人,而是与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龙人支系的早期代表。

微信图片_2025-09-26_115518_552.jpg人属系统演化树

该研究成果,不仅揭示出一个与神秘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新演化支系——“龙人”(Homo longi),更将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与这一亚洲古人类支系的分化时间大幅推前,远超此前学界共识。

“郧县人”并非直立人,而是与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龙人支系的早期代表,这说明了什么?

“根据这一新的谱系框架,亚洲地区多数中更新世人类化石——包括大荔、金牛山、华龙洞、许家窑、夏河、澎湖及丹尼索瓦洞穴出土标本,以及发现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的龙人正型头骨——都可归入龙人支系。该支系与智人拥有最近的共同祖先。 ”冯小波介绍,这表明早在10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经分化成多个独立演化的群体,其分化时间之早、程度之复杂,远超我们过去的想象。

冯小波说,“郧县人”帮助科学家澄清了100万年至30万年前这段“中间时期”的人类演化迷雾,同时也提醒我们,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们不知道的远比已知的要多。

责任编辑:林成文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