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李冲 通讯员 谢娅 何永刚 杨晓龙
农安天下,种筑基石。种子是农业的 “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核心所在。
其实,种子也有自己的“芯片”,那就是种质资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种质资源做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可能凭空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9月23日,湖北省农业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该院鄂州基地举办农作物种质资源现场展示交流会,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省收集的水稻、高粱种质资源以及新创制的优异种质2000余份,来源广泛,类型丰富,吸引省内外多家育种单位现场“淘宝”。
高粱能长4米高?
一块展示田揭秘农作物“前世今生”
踏入高粱种质资源展示田,记者仿佛置身于高粱“大观园”——面积约23.6亩的田间,竟种了1000余种高粱。
它们中,既有从湖北各地以及国外收集而来的地方高粱种质,也有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现代高粱品种。这些地方高粱种质看起来“个性十足”:有的高达四米,有的穗子又小又松散,有的分枝众多,令人倍感新奇。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高粱的株高由高到低,穗子由小变大、由松散穗型到紧穗型的变化趋势。这反映了在高粱育种过程中,一些高产、矮秆、抗倒的、种质资源及基因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正是对这些种质的应用,使得高粱在短短几十年间外形上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促进产业发展。”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硕说。
收集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农业的未来。省农科院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就开始高粱种质资源收集工作,经过三次大规模普查,在全省抢救性收集各类高粱地方品种、种质超千份,加上多年来开展的各项国外资源考察、国际交流合作、日常资源采集工作中零星收集国内外各类种质资源,形成现在的高粱种质库存规模。
2023 年以来,该院对保存的种质资源进行了编目,开展库存高粱种质的基本农艺性状鉴定,以及淀粉含量、单宁含量等品质性状精准鉴定,从中筛选优质、早熟、高产的高粱材料,挖掘新的优异基因,创制新的优异种质。结合酿酒企业的需求,目前,科研人员已从库存种质资源中通过优选、杂交组配等手段选出的230份种质,获得具有矮秆、高产特性的稳定材料10 余份,争取尽快筛选出适宜湖北气候条件、满足酒企酿造工艺需求的高粱品种,满足企业需求。
水稻为何不怕热?
资源鉴定+育种创新为农作物“改脾气”
如果没有展示牌,你肯定会认为这块稻田的主人是个懒汉——
正是水稻成熟的季节,这里的不少稻株却叶片枯黄、倒伏严重甚至出现空粒瘪粒。
省农科院粮作所种质资源研究室副主任蔡海亚道出其中奥秘,“这里是水稻资源展示及耐热鉴定区,5 月16 日播种,6 月10 日移栽,抽穗开花期集中在7 月12 日至8 月30 日之间,与今年自然高温时间段高度重合,正好可以鉴定水稻的耐热性。”
水稻生长对温度有严格要求,高温会使水稻结实率下降,造成水稻减产。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频繁,高温热害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难题之一。选育耐热性水稻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找到耐热水稻种质资源是第一步。近年来,省农科院对已收集的水稻种质资源开展耐热性调查,分别统计高温条件下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品质等关键农艺性状,筛选出一份高温结实率为91.21%的极端耐热水稻种质资源。
科研人员进一步挖掘其耐热关键基因,成功创制出620 份耐热水稻新种质,连续经历2022 年、2024 年及今年高温环境的严峻考验,综合表现出耐热、优质、丰产的特点。
当天,省农科院专设水稻耐热新种质杂种优势鉴定区,集中展示了一批杂交稻新组合,面向国内育种单位共享。
“我们看中了两份耐热材料,计划引进。”省种子集团高级农艺师李承力说,将新种质与生产上品种进行组配试验,有望培育出耐热性强、丰产、广适、优势明显的耐热水稻新品种,对于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种田间展示会的形式很好。”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杰伟说,资源现场展示是推动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举措,能让育种单位直接了解优异种质资源特性,为优异种质资源的精准高效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将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服务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田间展示会结束后,江苏、山西、河北以及湖北省农科院相关专家分别就水稻和高粱优异新基因发掘、本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作学术交流。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前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刁现民研究员作线上交流。
来自全国省内外的20多家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的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