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杯奶茶喝下肚,会发生什么?》漫画截图。(来源:央视网《小央画话》)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吃车厘子会中毒?砂糖橘是“致癌果”?喝咖啡是“拿命开玩笑”?近年来,健康领域的“伪科普”频频冲上热搜。在社交平台上,常打着“博士”“专家”“名医”“大V”旗号,搅动人心,防不胜防。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曾公开指出,一些“网红医生”假借科普之名,在线兜售焦虑。误导公众、夸大危害,只是为了售卖“降三高妙招”“祖传秘方”等高价产品,或者不必要的诊疗服务。
其实,“伪科普”中许多说辞明显违反常识,移花接木,可却深谙传播心理学。“大米是塑料做的!”“这个菜100%致癌!”标题惊悚、节奏紧凑、情绪拉满,让许多人不由得“宁可信其有”,随手转发、收藏。于是,越是反常识的言论,反而越容易扩散,科学理性的声音,却在喧嚣中被淹没。
要让真声音传出去、好科普被记住,不仅靠内容正确,更要靠表达有人情味、接地气、懂生活。在中国食品报《鉴定网络热门食品相关知识》系列短视频中,用“给孩子吃含添加剂的产品,并不等于缺德”,化解家长焦虑;在央视网《小央画话》系列漫画中,把心肝脾肺画成打工人,“被糖撞击的血管”“加班加点收纳糖的肝”。这些作品之所以被广泛转发,正因为它们没有术语堆砌的高冷话,而用群众能懂的大白话,让知识入脑入心。
每一次科普,都是一次对话,而不是一场训话。是教育别人,还是共情交流?是单向输出,还是倾听回应?这决定了内容能不能被接受、被记住。在深圳卫健委公众号中,往往从“先吃饭还是先刷牙?”“熬夜后身体变臭是怎么回事?”这些琐碎日常切入。再看评论区,人们不关心脱氢乙酸钠的适用范围,但会纠结“这东西能不能给孩子吃?”搭起科学与群众的桥梁,就是靠这些厨房、卧室、通勤路上的日常之问。
破解“伪科普”,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续提供防骗指南、求真路径。比如看见“某国外机构”“某专家研究”等语焉不详的说法,要警惕;比如关注国家卫健委官网的“健康科普辟谣平台”、“健康中国”“中国疾控中心”公众号、央视网等主流媒体辟谣栏目。这都需要专业力量在表达上不断深入,像朋友一样倾听疲惫,像普通人一样共情,给每一个疑问都指明方向,对每一份焦虑都认真对待,再给一个令人安心的答案。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