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310家世界500强为何选择这里?
湖北日报 2025-09-24 16:51:52

近日,全球领先的真空泵、鼓风机及压缩机制造商德国普旭集团全球最大海外单笔投资项目——武汉基地一期,在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正式建成投产,成为普旭全球第八家制造工厂。项目总占地190亩,本次投产的一期项目占地70亩,涵盖生产基地、销售及研发中心。

如今的武汉,正成为跨国企业眼中的“投资热土”。不仅斯丹德、奥托立夫等外资重点项目纷纷选择在此落地生根,百威、普旭、卡斯柯等早已深耕武汉的 “老伙伴”,更是持续加码投资,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这座城市的信心。

亮眼的招商成绩单,更印证了武汉的吸引力:2024年,武汉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07家,同比增长7.7%,外商直接投资(FDI)稳稳占据中部城市榜首;截至2024年底,已有310家世界500强企业慕名而来,在武汉这片沃土上布局发展。

看好中国,投资武汉。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了武汉多家跨国企业负责人,聆听他们与武汉结缘、在武汉深耕、选择持续“投资武汉”的故事,感受这座城市与全球企业共成长的勃勃生机与澎湃动力。

卡斯柯落子黄陂
运维中心辐射全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磊 通讯员 黄宣 徐芳

9月18日,黄陂区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卡斯柯全国运维中心内的产品运维调度指挥中心大屏上,显示着其产品在全球分布、安装、维修等情况。现场,还有基地内中车长客的工作人员,前来领取设备,准备应用在地铁12号线的车辆装配上。

9月18日,黄陂区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卡斯柯全国运维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检测维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卡斯柯,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和法国阿尔斯通合资成立的中国铁路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集成领域领军企业。2011年起,卡斯柯开始进军武汉市场,参建武汉地铁2号线。目前,在武汉城轨领域,卡斯柯参与建设了2号线、4号线、6号线等武汉10条地铁,总里程超过386公里,约占武汉地铁总里程的60%;在铁路领域,卡斯柯的调度集中系统实现了武汉铁路局400余站的全覆盖。

“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享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卡斯柯武汉分公司负责人傅广玉说,为更好深耕武汉市场,2021年,卡斯柯在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注册成立卡斯柯武汉子公司。2024年5月,卡斯柯全国运维中心入驻轨交基地。“全国运维中心建在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武汉及华中地区,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丰富轨交基地的产业链条,助力基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中心落户黄陂区以来,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了卡斯柯立足武汉、辐射华中、服务全国、走向全球的重要支点,高效支撑了武汉、北京、成都、南宁等国内重点城市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运维。同时,中心的服务能力不断向海外市场延伸拓展,为全球十多个国家的卡斯柯设备提供着全面、专业的运维服务。截至目前,该中心共获得国内外订单120余个。

2025年7月,卡斯柯与黄陂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深度融合黄陂区特色资源,在区域内积极推进低空管控平台建设,部署无人机AI巡检系统,构建覆盖轨道、农林、水务、政务的全方位“低空+”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结合黄陂区域丰富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我们正和该区携手构建‘低空+’产业生态。”傅广玉说,卡斯柯研发的低空智能管控系统、无人机AI巡检系统等已在福建、河南等地已有广泛应用,未来,卡斯柯将依托黄陂独特的低空场景优势,利用低空无人机巡检铁路、地铁线路,在低空技术应用中逐步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汉模式”。“未来,卡斯柯还将在武汉配套建设一体化站门实验室,将武汉子公司进一步打造成集运维、创新于一体的卡斯柯华中区域总部,更好地扎根武汉,服务武汉。”

深耕武汉20年
康明斯持续本土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通讯员 杜艺婷

“康明斯全球仅有的两个氢内燃机台架,正在这里进行前瞻测试。”9月18日上午,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总经理石磊向来访者介绍他所在的研发机构,言语中透着自豪。

康明斯既是百年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1919年创立,总部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是全球知名的动力技术提供商,1975年进入中国市场。

2005年7月,康明斯与东风公司在武汉合资成立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此后相继投资建设康明斯燃油系统武汉工厂、康明斯电力武汉工厂等,产业版图越做越大。

深耕武汉追加投资

大马力机组42分钟一台,中小马力机组36分钟一台……金秋时节,康明斯电力武汉工厂智能化生产线上,一台台柴油发电机组,源源不断下线,经过严格检测后,将发运往浙江杭州等地。

这是华东一家互联网头部企业定制的新一代发电机组,主要用于数据中心供电保障。

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展示的样品。 (受访单位供图)

康明斯电力2009年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康明斯全球五大标准电力生产基地之一。16年来,康明斯电力研发、生产更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年产值从刚开始不足2亿元人民币,提升至2024年41亿元人民币,增长近20倍!

“今年有望突破50亿元人民币!”康明斯电力(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新华底气十足。

这份底气,来自康明斯电力发电机组的核心竞争力,“各地数据中心建设中,要求电力设备不断电,我们可做到连续发电;AI算力投资水涨船高,我们的电力设备供不应求。”

001 工作人员对着清单,为下线的发电机组贴标签。这些产品将出口至印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jpg

工作人员对着清单,为下线的发电机组贴标签。这些产品将出口至印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近年来,康明斯电力武汉工厂追加投资,持续开展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升级,部署一系列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引入IMR机器人、COBOT机器人,产能大大提升。

在康明斯全球五大标准电力生产基地中,武汉工厂当年规模最小,后来搬来北京工厂生产线、关停新加坡工厂,武汉工厂规模已跃居第二。

前瞻布局清洁能源

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康明斯在美国以外投资最大的技术中心,2005年7月设立,2022年11月迁至新址,现有专职研发人员400多人。

氢气,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氢能源领域目前有两条技术路线: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氢内燃机技术路线。氢燃料电池是主流氢能技术路线之一,但其制造成本高昂,需要整体更新驱动系统。氢内燃机与传统燃油发动机更为接近——传统燃油发动机烧汽油、柴油,氢内燃机烧氢气。

“传统内燃机已有百余年历史,产业链、供应链都十分成熟,所以康明斯投入大量精力研发氢内燃机。” 石磊介绍,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前瞻布局,“两条腿”走路,不仅建有氢燃料电池试验室,还建有氢内燃机试验室,目前氢内燃机台架完成安装调试,已投入使用。

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建有一栋新能源动力研发楼,配备最新燃料电池试验室、动力电池试验室、氢内燃机试验室及整车轮毂试验室等,研发项目覆盖发动机、动力总成到新能源动力等全线动力总成解决方案。

据悉,康明斯在华设有37家机构、26家制造企业,员工1.3万多名。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研发的柴油发电机组,柴油、天然气发动机,多燃料发动机等新技术产品,不仅瞄准中国市场,也出口欧美。

这里灯火通明,高效运转,必将撑起康明斯在中国乃至东亚的未来产业。

WeWork中国:
“武汉已成为产品创新首发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通讯员 刘佳毅

窗外长江辽阔,室内空间灵动。9月22日,走入武汉企业天地1号的41层,艺术画作引人流连,智慧服务系统无声运转,WeWork中国高端办公产品“励帷LITE”空间在江岸区首次亮相。

2010年,共享办公模式在美国兴起,以灵活租期、成本优化和社区氛围等打破传统办公的刚性束缚,一度引领办公空间迭代风潮。作为行业开创者,WeWork早在2016年就进入中国市场。

9月18日,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武汉企业天地1号大厦的WeWork共享办公空间内座无虚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近年来,当许多共享办公品牌在宏观环境中收缩调整时,WeWork中国却在6年内3次加码投资武汉。在江岸和光谷,其运营总面积已达1.8万平方米,近200家企业跟随WeWork中国在此扎根生长,空间入驻率近80%,远高于本地写字楼市场的平均水平。

“‘在武汉,为武汉’,武汉已成为产品创新首发地!”WeWork中国上海及新一线城市总经理白蕊介绍,全国首个面向中大企业办公的“励帷”产品便诞生于江岸,2023年推出不到半年即满租,新近发布的“励帷LITE”则更注重灵活性,可满足中小团队“按月签约、拎包入驻”的需求。“在全国布局的12个城市中,武汉率先实现全面积段精装产品覆盖,会员数量年增长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年时间,我们从企业天地出发,将武汉的1个校区扩展到全国30多个校区,员工从4个人即将扩充至90多人。没有WeWork,不可能这么快。”蜜冠网球创始人罗元生感慨。

罗元生看中的不仅是“品牌调性一致”,更是其赋能企业成长的能力。“小到一块黑板擦、一次会议室调整,微信一说,马上解决。每次扩租,我只需一个消息,几天后就能搬进新办公室。”他说,今年企业全国门店数量计划增至50家,营收预计同比增长70%。

更重要的是资源链接。通过WeWork中国,蜜冠网球对接了银行融资渠道、政府扶持政策,甚至参与了法国领事馆的文化节、英国女王诞辰日等活动。“这些曝光和人脉,对品牌提升至关重要。”

近年武汉接连出台外资鼓励措施,江岸区也将WeWork列为“企业合伙人”和“招商大使”,提供精准支持。“审批流程精简办理,入驻企业有问题,2小时内区里派人解决。这样的营商环境,没得说!”白蕊说。

“精品硬装+高效软服务”的对接模式,不仅吸引悉地国际、蜜冠网球等本土企业入驻,也备受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驻汉机构的青睐,在此形成多元共荣的产业生态。

眼下,WeWork中国还在提速新业务落地武汉。其自研的“悠座”灵活办公智能解决方案已上线,让入驻企业、个人,从空间预订到远程协作更加灵活、高效。针对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公司准备推出专项办公服务,吸引前沿领域企业入驻。

“我们将继续扎根江岸,做好企业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器。”作为“江岸区招商大使”,白蕊对未来充满信心。


详见9月24日湖北日报十一版>>

湖北日报武汉新闻中心出品

编辑:何甜

审核:刘娜

责任编辑:何甜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