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小记者问粮安|包诺韩:江汉米香里的湖北印记
湖北日报 2025-09-23 19:02:42

漫步在江汉平原的田垄间,风里都裹着淡淡的米香——这是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湖北骄傲”的模样。原来我们每天饭碗里的江汉大米,从不是普通的粮食,而是“鱼米之乡”最鲜活的注脚。它从这片土地的田埂间萌芽,历经生长、收获、加工,最终端上家家户户的餐桌,每一粒都浸着家乡的风土,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想带着这份探访的欣喜,和大家聊聊这碗带着温度的好米,背后那些让人心动的细节。

作为湖北省重点打造品牌,江汉大米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是科学家们一代代在田间与农民和水稻打交道得来的结果。

提到江汉大米,首先啊当然是说说它沉甸甸的“老底子”。我们参观了“中国农谷”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史前农业文明的典范,长江中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水稻起源地,恒温展柜里静静躺着5300年前的水稻遗迹:几颗古老稻粒虽颜色暗沉,却仍能看出饱满轮廓;旁边的石镰留着当年收割的痕迹,陶罐上的纹路藏着古人对粮食的珍惜。再看如今的国宝桥米石龙种植基地,插秧机沿着田垄整齐栽苗,大型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转眼就能收完一片稻子。如今科技发展下的智能农作技术好像与那时的人们渐渐重合,迎面而来的风好像吹过了时空,风中的麦香是否也是古人闻到的?那时的人们是否也想过“不用动手”的工作?古今农耕画面的呼应,让人明白江汉大米的香,是从五千多年前就慢慢酝酿的。

江汉大米的甜,离不开湖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石龙基地处在江汉平原核心区。长江,自宜昌起,经过荆州、武汉,从黄石流出;汉江,自襄阳起,经过荆门,从天门流出。这两江的清水顺着渠道流进稻田,滋养每一株水稻;这里的冲积土肥沃,富含有机质,像给水稻定制了“营养套餐”;加上湖北充足的光照、充沛的雨水和漫长的无霜期,刚好满足水稻生长的每一步需求。基地里的农田都是高标准规划,田块方方正正,田埂笔直,沟渠道路纵横,既好灌溉又好管理。田埂上的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显示土壤温湿度和养分,农民用手机就能查看,发现问题还能远程调度灌溉,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2024年,全省“江汉大米”核心基地有43.3万亩,一年能产超2亿公斤优质稻谷;今年预计扩大到100万亩,以后会有更多人吃到这份米香。丰收节时,大片的金黄绵延到了天边,丰收的人们面上满是喜悦的笑容,捧着新脱壳的米粒闻香气,眼里和心里满是对江汉大米的喜爱。

江汉大米的好,更离不开对品质的严格把控。工作人员会仔细筛选稻谷,只有长度超6.0毫米、长宽比达3.0,雪白饱满的稻米,才有资格成为“江汉大米”——因为这样的稻谷煮出的饭,所以口感爽滑有嚼劲。接着,稻谷还要接受水分和杂质的测试,确保每一批都达标。更让人放心的是,每袋米都有专属溯源码,扫码就能看到它的“成长日记”:从稻种选育、播种时间,到田间管理的每一步,再到加工时的清理、碾磨、色选等十几道工序,甚至加工车间的温湿度都能看到。为了保新鲜,储存用“低温、低氧、低药”的“三低”技术。运输到咱们手上时,米香还和刚加工出来一样。

我们参加了国宝桥米丰收节活动,亲身体验了割稻与打稻穗的农事。当镰刀划过稻秆时,一束束稻穗散落田间,金灿灿的稻浪铺展成片;我手持稻秆反复敲打盆沿,饱满的谷粒簌簌坠落,转眼便在盆底堆成金黄的小丘。

其实,江汉大米的故事,也是湖北农业进步的缩影。以前,江汉平原种水稻品种杂,没统一标准,产量也不稳,好米只能在本地卖;现在,有了统一品种、核心基地和严格标准,“江汉大米”成了响亮品牌。去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推介会上,湖北大米展台前挤满人,现场焖的江汉大米一端上来就被抢着尝,最后十家企业签了11.8亿元订单;今年6月,广东的粤厨团来湖北考察,看完基地和车间,用江汉大米做了蛋炒饭、煲仔饭,尝完当场就签了10亿元的采购协议——这些订单,都是对江汉大米品质的认可,更是对湖北农业的肯定。

每次端起饭碗吃江汉大米时,不妨多想想:这小小的米粒里,藏着湖北5300年的农耕史,藏着江汉平原的好山好水,藏着农民伯伯的辛苦,更藏着湖北人对品质的坚守。作为湖北的孩子,我为江汉大米骄傲,也为家乡骄傲。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爱上这份香甜,而我们更要带着这份骄傲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家乡发展,让江汉米香飘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湖北的好!

作者:武汉市武昌文华中学 七年级 包诺韩

指导老师:程静

日期:2025年9月20日

责任编辑:谢慧敏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