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子威)傍晚时分,走进天门市汪场镇雷场村,只见太阳能路灯沿6米宽的刷黑主干道整齐排列,绿茵足球场上孩童追逐嬉戏,状元墙前村民驻足凝视……一幅宜居和美、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如今,集体经济“家底殷实”的雷场村,正以稳健的增收步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集体经济“鼓口袋”,民生工程暖民心
“以前村集体没收入,想修条路、装盏灯都难;现在不一样了,钱袋子鼓了,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谈及村里的变化,雷场村村民小廖满脸笑意。近年来,雷场村坚持“三资管理+土地流转+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把党建引领的“组织力”转化为集体经济的“增长力”,如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万元,为民生改善筑牢了“资金池”。
增收路上,雷场村打出“组合拳”:一方面通过对外提供村级服务精准创收,今年已为集体增收10万元;另一方面深挖闲置资源潜力,清理规范“三资”,今年来新签订发包合同3份,累计达15份,规范发包集体土地1200亩、果园8亩、林地6亩、坑塘50亩,为集体再增收11万元。
集体经济“富起来”后,雷场村第一时间将实惠送到村民心坎上。抗旱机井新增3口,村级渠道清淤疏通2000米,农田灌溉不再愁;村级主干道拓宽刷黑1780米,组级和生产路硬化近2000米,村民出行告别“泥泞路”;6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夜晚,700棵绿化风景树、1200米新增绿化带让村庄四季见绿,曾经的脏乱“边角地”变成了靓丽“生态线”。
“路宽了、灯亮了、水通了,咱们村越来越洋气了!”走在刚刚刷黑的村道上,村民雷老伯笑着感慨。
和美项目焕新颜,乡村“蝶变”入画来
“以前房前屋后乱糟糟,想找个散步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河道两岸杨柳依依,健身步道、球场啥都有,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坦!”说起和美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雷场村村民王阿婆难掩喜悦。去年,村“两委”积极奔走,成功争取400万元和美乡村项目资金,一场“颜值”与“内涵”双提升的改造就此展开。
项目推进中,雷场村聚焦村民“急难愁盼”:彻底整治农户“门前四包”脏乱差、房后污水横流等问题,让村庄环境清爽起来;翻新村级健身广场,新建绿茵足球场和橡胶篮球场,村民休闲健身有了好去处;精心修缮雷场学校旧址,保留“书香记忆”;守护知青石,沉淀乡村历史底蕴;打理河道两岸景观,让古树参天庇荫,杨柳依依拂水,曾经的“旧村落”变成了“打卡地”。
书香文脉润乡村,红色文旅启新程
“你看,这状元墙上有咱村712名优秀学子的名字,还有13名博士、68名‘985’大学生呢!”在雷场村状元墙前,雷场村党支部书记雷波总会骄傲地向访客介绍。多年来,雷场村“崇文尚读、耕读传家”的乡风代代相传,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今年又有12名学子考上大学,“书香雷场”的名片愈发响亮。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雷场村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将“廖学道烈士陵园”这一红色教育基地与书香文化相融合,打造“书香雷场”红色文旅路线。游客走进雷场村,既能在状元墙感受崇文风气,在学校旧址、知青石触摸历史温度,也能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如今,“书香+红色”的文旅模式,不仅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更让雷场村成为周边群众短途游的热门选择,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愈发富足。
“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壮大特色产业,丰富文旅内涵,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谈及未来,雷场村党支部书记雷波信心满满。以集体经济为基,以文化为魂,雷场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