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拨转股”破解融资难题,格蓝若成首个受益企业
支点财经 2025-09-22 15:50:59

格蓝若人形机器人研发现场

支点财经讯(记者袁阳平、通讯员王曦)近日,在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格蓝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身高1.8米、重达95公斤的“劳动者1号”正稳健地完成设备举升与行走测试——这是国内首款即将投入工业场景的超高负载人形机器人。

“没有那笔‘及时雨’,‘劳动者1号’不可能这么快从图纸走向现实。”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熊少华感叹道。他口中的“及时雨”,是东湖高新区最新推出的“拨转股”政策性激励资金——600万元待转股资金日前刚完成股权转换,成为该机制下成功落地的首例。

长期以来,硬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研发周期长、银行不敢贷、风投不敢跟”的融资困局。为解决这一痛点,2024年东湖高新区推出“分阶段配对支持+拨转股”创新机制:在成果转化阶段,政府按2:1比例配对支持仪器设备投入;在商品化阶段再按1:1比例跟进。更关键的是,30%的资金可在企业完成市场化融资后转为股权,既非债务,也不追求短期回报。

“这不是普通贷款,是真正的‘耐心资本’。”熊少华表示,去年9月资金到账时,公司正处于样机迭代关键期,“引进算法人才、购买仿真服务器都急需用钱。这笔钱让我们敢用最优方案,不必为省钱而妥协技术。”据测算,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5年需多支付约500万元利息。

“拨转股”的注入显著加速了研发进程。“劳动者1号”从设计到样机推出仅用7个月,比原计划缩短30%。2025年上半年连续完成两轮迭代,推出多款轻量型和四足机器人,迅速形成产品矩阵。“以前改一轮算法要等半个月,现在一周就能出结果。”熊少华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政府资金的“信用背书”有效激活了社会资本。今年6月,格蓝若顺利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5亿元——这也为“拨转股”提供了公允的定价锚点。目前公司已与多家能源企业达成电力巡检机器人试用协议,文旅领域合作也在积极推进。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拥有高校120余所、科研机构1500多家,但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长期不足30%。“很多好技术因缺乏早期资金只能外流。”湖北科创供应链相关负责人表示,“拨转股”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正努力扭转这一局面。

东湖高新区目前已将“拨转股”推广至光电子、生命健康等硬科技领域,首批10个项目进入评审。随着未来政府资金通过股权退出实现循环再投入,这一创新机制有望持续为湖北硬科技产业注入活水,成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


责任编辑:胡馨月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