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农户喜获丰收。通讯员 李星咏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通讯员 祁羽惠
9月的荆楚大地,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在黄冈的稻田里,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在宜昌的柑橘园中,果农们忙着采摘装箱;在襄阳的粮仓前,运粮车排成长龙……这幅丰收画卷的背后,跃动着湖北省农信联社的金融脉搏。
湖北常年的粮食种植面积在7000万亩左右,连续12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在中国粮食产区的版图上,“鱼米之乡”湖北的地位举足轻重。
近期,湖北农信围绕粮食收割、收购等环节对农民个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助力秋粮颗粒归仓。统计数据显示,8月以来,全省农商行累计投放200亿元涉农贷款,支持了15万农户和1000家涉农企业。
湖北枣阳,农民正在使用收割机收割水稻。通讯员 李星咏 摄
信用贷款2天到账,大户无忧买农机
湖北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2024年粮食总产达557亿斤。其中,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在秋粮中占据重要地位。
金秋9月,麻城市木子店镇400亩糯稻泛起金浪,种粮大户老张却愁立田埂——相伴多年的收割机突告“罢工”,而资金早已投入田间。
“这事包在我身上!”金融村官熊中文的承诺如及时雨。他迅速推介“个人创业贴息贷”:政银联合推出的政策性贷款,无需抵押、利率低至3.15%,财政再补50%利息。从材料准备到20万元贷款到账,全程仅用两天。
“两年可省下6000多元利息!”老张摩挲着手机银行界面,笑容比稻穗更灿烂。这笔金融活水,既保住了专供老米酒工业园的优质糯稻,更让高品质生态稻米如期归仓。
秋收,对于水稻收购加工企业来说,是资金需求最旺盛的时期。针对水稻收购加工企业“季节性强、资金需求集中、抵押物不足”的特点,潜江农商行运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模式,为5家水稻收购加工企业共计发放“轻资产、宽信用、便利化”贷款2300万元,满足了水稻收购加工企业短期资金需求。
在湖北孝感,汉川农商银行麻河支行在秋季走访中,迅速为宝芝龙米业发放150万元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解决收购资金难题。同时为与该企业合作的30余户种粮大户提供150万元预授信,帮助农民更新收割设备、扩大来年生产,预计可带动50户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
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全省农商行从粮油收储保供、深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助力襄州、枣阳、监利、沙洋、英山等地粮食颗粒归仓;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高效落实中央和省级调控储备计划,派专人与承储企业对接,及时摸清粮食轮换、增储计划和资金需求。
仙桃农商行客户经理走访黄鳝养殖户。通讯员 郑刚 摄
链式融资,助力仙桃黄鳝延链补链
除粮食外,特色水产品也是千湖之省湖北的一大亮点。
位于仙桃市剅河镇余脑村的祥宇种养专业合作社基地,5万口仿生态黄鳝繁育网箱星罗棋布。
在黄鳝养殖开展品质化提升、需要周转资金的关键时刻,是仙桃农商行提供了200万元“农担贷”(信用+担保)。祥宇合作社理事长陈树介绍,今年,育苗有望突破6000万尾,合作社综合产值预计可达2.5亿元。
一条条鳝鱼从百万网箱游向千家万户,不仅改变了一方产业的面貌,也托起了农户的增产增收梦。
针对黄鳝养殖户,仙桃农商行根据养殖户的经营年限、网箱规模等信息,为养殖户提供宽信用、便利化的贷款支持;创新“鳝保贷”产品,将理赔资金纳入还款来源,形成“银行放贷+保险兜底”的风险缓释机制,受到养殖户的欢迎。
与此同时,仙桃农商行还围绕黄鳝产业链的上下游,开展链条式融资支持:向嘉康生物等饲料企业投放5000万元,确保“粮草”充足;为张沟先锋交易市场注入5300万元,搭建产销鹊桥;2000万元物流贷款让黄鳝“游”得更远;7800万元加工企业授信,则让这条“黄金产业链”韧性十足。从育苗到餐桌,金融活水贯穿全链。
目前,仙桃市作为“中国黄鳝之都”,其黄鳝产业已形成从种苗繁育、生态养殖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仙桃黄鳝产量约10万吨,居全国第一;黄鳝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0亿元,养殖亩均年纯收入2万多元。
链条在水产,也在蔬菜产业链里。秋晨的襄州区田野上,星喜生态农业的冻库银光闪烁。连片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作物长势喜人。杜双喜夫妇拿起水管,开始给菜心苗浇水。2018年襄阳农商行20万元贷款解燃眉之急,如今160万元授信助力农场完成全产业链升级。公司现已形成“种植—储存—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带动20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库”。
近年来,围绕“一县一品”,全省农商行为中小微农业企业量身定制了“两农”信用价值贷款以及新农快贷、楚农e贷、楚银贷等农业金融产品。同时,大力推广“信用+担保”等模式,助力潜江小龙虾、汉川大闸蟹、宜昌蜜桔、蕲春蕲艾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从湖北走向全国。
农商行工作人员走访果农。通讯员 陈新华 摄
自建平台与信贷支持并举,农产品入市更快捷
在秋收过程中,农产品高效流转也是重要环节。
作为湖北农信旗下专注服务“三农”的电商平台,利农商城(利农购)正以原产地直供模式架起数字桥梁,将当阳稻香米、枝江砂梨等30余种秋季特色农产品从田间直送全国餐桌。
截至9月14日,平台今年已助销农产品179万件,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成为秋收季产销对接的关键纽带。
省农信联社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全省农商行信贷网络,利农商城创新金融+电商+供应链模式,深度整合湖北硒粮科技、华贵食品等龙头企业资源。通过严格品控与48小时极速物流,平台既保障洪湖大闸蟹等生鲜产品的鲜活度,又放大恩施山茶油等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实现农户增收与消费升级的双赢。
帮助农产品快速流通,除了自建平台外,农商行还通过信贷方式为农产品流通企业提供支持,帮助它们更新设备、扩大市场。
在湖北黄冈,蕲春农商行发放1000万元贷款,助力某国有平台企业建成现代化快递分拣中心。企业依托物流优势,推行产销一体化模式,帮助蕲春县狮子镇莲子、酸米粉等农产品快速进城,解决30万斤莲子滞销难题,实现消费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农商行客户经理下乡调研。
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来年丰收有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旨在通过土地整治、水利设施配套、土壤改良等系统性措施,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
金秋时节,行走在十堰市房县化龙堰镇的田野间,千亩高标准农田如巨型棋盘铺展,渠系纵横如引线穿针,机械轰鸣声奏响丰收序曲。这片孕育希望的沃土,半年前还因资金短缺险些搁浅,如今却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焕发新生。
年初春寒料峭时,上湾村合作社负责人张大哥面对规划图愁眉不展:建材、人工、设备样样要钱,自筹资金很快见底。这个关乎农业长远发展的大工程,因数百万元的资金缺口而进度迟缓。
转机在2月悄然降临——房县农商行客户经理李杨在走访中敏锐捕捉到这一难题。农商行迅速启动绿色通道,李杨团队连日扎在村里,地头测量、账目核对、方案优化,最终为合作社量身定制50万元优惠贷款。
这笔及时雨般的资金,让拖欠的工程款得以结清,新型节水灌溉设备顺利入场,项目全面提速。如今站在田埂上,张大哥望着平整的土地和新修的水渠感慨:小田变大田,机械能下地,水肥能直达,今年种的优质玉米品质格外好!
信贷支持带来的效益远不止眼前。土地整理后,预计年生产成本降低5%,增产15万斤,新增的流转费更让村集体和农户实现双增收。这种金融+农业的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更坚定了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
在当阳市草埠湖镇,另一场变革正在上演。通过责任田、经营田、市场田三田制改革,14个村(场、社区)完成土地整合,实现碎田变整田的华丽转身。当阳农商行提供的1.4亿元专项信贷支持,成为这场变革的关键推手。信贷活水加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火热推进,助力来年粮食继续丰收。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