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300多名院士专家齐聚 全国水稻界“顶流”盛会落地荆州
湖北日报 2025-09-18 22:14:35


湖北日报讯(记者汪彤、通讯员杨文、谢娅、张华)“顶流”盛会,共探 “稻路”。9月16日,2025年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暨湖北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考察会在荆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张启发、钱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胡培松、周卫等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荆州农业科学院与监利市农业农村局承办,旨在进一步加强水稻产业各技术领域间的学术交流,推进国家水稻体系与地方水稻创新团队、国家水稻体系与企业的对接,促进水稻产业技术进步。

来自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及各地农技推广部门、企业代表,共计300余人参会。

微信图片_20250918180122_1153_135.jpg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赴监利金草帽合作社、毛市镇虾稻示范基地,观摩了优质食味稻、高产优质稻、再生稻以及稻虾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

青香优261、亚两优美香新占、E两优603、宁香粳9号、沪优71、锦两优228、秧荪2号等百余个各具特色的水稻新品种田间长势喜人,稻穗饱满。它们不仅是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湖北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最新育种成果,也是当前我国长江中下游水稻种业的风向标。与会代表时而俯身察看稻穗饱满度,时而轻抚稻叶观察形态,不时交流观察心得,现场气氛热烈。

3514792527b192e0419a2a45a28c17af.jpg

室内报告会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总结时表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要求农业科研人员时刻不能放松。未来,体系工作将结合国家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进一步对品种、技术深度组装集成,加强示范带动作用;岗站专家更加紧密联合,从优良品种培育、配套技术研发、种植地力提升、适宜农机具研发、稻谷产后加工等全方位、大力、整体性推进示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开展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和咨询服务,组织开展应急性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希望希望全体体系成员铆足干劲、再接再厉,为水稻产业发展切实助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添新功。

微信图片_20250917214154_653_65.jpg

湖广熟,天下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优质稻米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湖北坚持把发展水稻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出台“米九条”支持政策,坚定不移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强品牌、增效益,全面提升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质效,走出一条荆楚特色新“稻”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对此印象深刻。他介绍,湖北早期传统水稻品种以短圆粒形为主,稻米垩白度高、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低、口感差。近些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重视下,湖北科研人员聚焦长粒、优质、好吃的育种目标,利用精准高效水稻育种技术聚合优良等位变异,经过科技攻关,培育出鄂中5号、华夏香丝等一批长粒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常规稻和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均有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了水稻产业提档升级。相信在“江汉大米”品牌加持下,湖北水稻产业将进一步延链增值,为国家粮食安全、乡村全面振兴、农户增收致富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品种同台竞技、同行分享交流,我们感到信心更足、干劲也更大了!”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武汉试验站站长刘凯介绍,本次会议在湖北召开,既是对湖北水稻科研事业的鼓励和支持,也为湖北育种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当前,湖北全力打造江汉大米品牌,推动水稻产业提质增效,急需在品种培优上再突破、品质提升上再强化。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快育种技术研发、江汉大米专用品种培育、保优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为江汉大米品牌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速推动湖北大米成为南方高端稻米市场的新标杆。

093dc32ec33e27faf2e4562dca0ba840.jpg






责任编辑:刘胜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